首页> 参考资料> 狼子野心文言文翻译及原文注释

狼子野心文言文翻译及原文注释

时间:2025-11-16 11:19:01

狼子野心文言文翻译及原文注释

《狼子野心》出自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通过猎户与狼的故事揭示伪善者的险恶本性。本文提供原文、白话翻译、字词注释及深层寓意解析,帮助读者理解文言寓言的表现手法。

原文

《狼子野心》 清·纪昀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

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

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

乃杀而取其革。

译文

有个富人偶然得到两只小狼,和家狗混养在一起,狼也能和狗平安相处。

渐渐长大后,狼显得很温顺,主人竟忘了它们是狼。

一天,主人白天在厅堂睡觉,听到狗群发出愤怒的低吼声,惊醒查看却不见人影。

再次躺下时,狗又发出警告。主人假装睡着观察,发现两只狼正要咬他的喉咙,被狗阻拦无法靠近。

主人便杀了狼,剥下它们的皮。

注释

【杂畜】混杂饲养。畜(xù):动词,喂养。

【呜呜】拟声词,形容狗警戒时的低沉吼叫。

【啮其喉】咬喉咙。啮(niè):咬,动词。

【革】兽皮,此处指狼皮。

艺术手法:通过"伪睡以俟"的细节描写展现主人警觉,犬狼对峙场景强化戏剧张力。

创作背景

纪昀任《四库全书》总纂官期间,收集民间奇闻编成《阅微草堂笔记》。乾隆后期官场伪善之风盛行,此文借狼喻人,讽刺表面温顺实则包藏祸心者。

作品解析

1. 结构:按时间顺序展开,从"得狼"到"杀狼"形成完整叙事闭环。

2. 语言:用"呜呜""啮"等精准动词营造紧张氛围,白话文言相间,体现笔记体特色。

3. 思想:提出"驯化不能改变本性"的哲理,暗喻对人际关系的警惕。

4. 艺术:对比手法突出狼的伪装与狗的忠诚,结尾戛然而止发人深省。

鉴赏范文

范文一

《狼子野心》的叙事艺术体现在三个层面:首先是悬念设置,犬吠而无人影的情节引发读者好奇;其次是视角转换,从主人误判到"伪睡"后的真相揭露,形成认知反差;最后是象征体系,狼与犬分别代表伪装者与守护者。纪昀通过不足二百字的微型叙事,完成了对人性阴暗面的深刻揭示。

范文二

这篇寓言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现实警示意义。狼"颇驯"的表象下暗藏杀机,恰如官场中口蜜腹剑之辈。纪昀特意强调主人"竟忘其为狼"的心理状态,指出人们常因习惯而丧失警惕。犬的守护行为则暗示:识别危险需要依赖客观证据而非主观印象。这种辩证思维使作品超越简单道德说教,具有哲学思辨色彩。

关于《狼子野心》的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字词:畜(xù)、啮(niè)、革(通假"皮")、呜呜(拟声词)

2. 文学常识:纪昀字晓岚,清代文学家,《阅微草堂笔记》属志怪小说集

3. 修辞手法:拟声词运用、对比手法(狼与犬)、象征手法(狼喻奸佞)

4. 思想内涵:伪善者本质不变、居安思危的处世哲学

5. 文体特征:笔记体小说短小精悍、寓理于事的写作特点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杂畜:__________

(2)呜呜:__________

答案:

(1)混合饲养

(2)狗发怒时的低沉叫声

解析: 需结合动物行为理解拟声词的特殊用法。

二、主旨理解

题目: 分析"竟忘其为狼"反映的社会现象?

答案: 揭露人们易被表象迷惑而忽视本质危险,警示对伪善者要保持清醒认知。

解析: 抓住"忘"字体现的心理盲区,联系纪昀批判官场的创作意图。

三、句子赏析

题目: 赏析"乃伪睡以俟"的表达效果。

答案: 通过动作细节展现主人从麻痹到警觉的心理转变,"俟"字准确传递暗中观察的谨慎态度,推动情节转折。

解析: 动词选择体现文言文的精炼特征,为下文冲突埋下伏笔。

四、比较阅读

题目: 对比《狼子野心》与《中山狼传》的狼形象塑造。

答案: 本文狼形象更隐蔽阴险,通过长期潜伏突显危害性;《中山狼传》则直接表现狼的凶残。二者共同揭示"不可与恶妥协"的哲理。

解析: 比较时需区分寓言形象的差异性及其统一的思想内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