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英雄天安门观后感(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英雄天安门观后感 篇1
站在天安门广场的中央,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在砖石间流淌。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那些镌刻在汉白玉上的名字忽然有了温度。他们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曾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用胸膛筑成民族的脊梁。
广场上嬉戏的孩童将风筝放得老高,鲜红的领巾随风飘动。这画面与纪念碑浮雕中冲锋的战士奇妙地重叠——当年他们拼命守护的,不正是这样的笑靥吗?有位白发老人颤巍巍抚过纪念碑基座,突然挺直了佝偻的背,对着浮雕敬了个标准的军礼。这个瞬间让我懂得,英雄从未远去,他们化作了春风里的一粒种子,在每代人的心田生根。
当暮色为天安门镀上金边,华灯初上的长安街车流如梭。我数着人民大会堂前的台阶,忽然想起课本里“三十万人同哭灵”的记载。如今这里涌动着三十万张幸福的脸庞,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纪念——将悲壮化作前行的力量,让牺牲绽放成永不凋零的希望之花。
英雄天安门观后感 篇2
五月的槐花香里,天安门城楼上的国徽比朝阳更耀眼。游客们举着手机拍摄升旗仪式,镜头里却总避不开那些挺拔如松的国旗护卫队战士。他们踏着169步正步走来时,整座广场忽然安静,只剩鞋钉叩击地砖的脆响,像岁月的秒针在丈量和平的厚度。
在毛主席纪念堂前,队伍蜿蜒两公里却秩序井然。有位坐着轮椅的老兵被志愿者推着走绿色通道,他执意要自己站起来整理军装。当他在水晶棺前泪流满面地喊出“报告主席,咱们的导弹能打到地球任何地方了”,周围所有年轻人都红了眼眶。此刻我真正明白,英雄精神从来不是博物馆的展品,而是流动在血脉里的基因。
夜幕降临时,广场上的LED大屏正播放着航天员太空授课的画面。光影交错中,1949年开国大典的黑白影像与今日的4K直播重叠在一起。当年城楼上那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如今正在太空舱里得到最浪漫的回应——英雄的种子,终究长成了参天星辰。
英雄天安门观后感 篇3
秋分日的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投影恰好指向正北。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正在浮雕前上思政课,老师指着“南昌起义”的雕塑问:“如果回到那个夜晚,你们敢不敢举起火把?”孩子们争相举手,有个戴眼镜的男孩大喊:“我要发明时光机带疫苗回去!”童言稚语让周围游客会心一笑,却让我心头震颤——英雄精神的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创造性的接续。
国家博物馆的“复兴之路”展柜前,有位母亲抱着婴儿轻声讲解:“这是红军穿过的草鞋,他们把好日子走出来了。”玻璃展柜倒映着窗外繁华的长安街,百年前的煤油灯与今天的霓虹在光影中对话。我突然发现,真正的纪念碑不是冰冷的石材,而是每个普通中国人心里那份“值得守护”的清单——可能是孩子书包里的新课本,也可能是老人医保卡里的余额。
离京时又见国旗班战士降旗,晚霞把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长得像是要够到1921年南湖的那艘红船。原来英雄从未要求我们铭记,他们只希望我们能够抬头看路时,记得脚下踩着的,是他们用青春铺就的坦途。而最好的回馈,就是把这条路修筑得更宽、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