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原文及翻译全文解析
清代文学家林嗣环的《口技》通过细致描写民间艺人的声音表演,展现了中国传统口技艺术的精妙。全文以白描手法还原表演场景,兼具文学价值与民俗史料意义。
原文
口技
清·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译文
京城有位擅长口技的表演者。
正逢一户人家大摆宴席,在客厅东北角设置八尺高的屏风,表演者坐在屏风后,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柄扇子和一块醒木。
宾客们围坐四周。
片刻后,只听屏风后醒木一拍,全场静默,无人喧哗。
注释
【善口技者】善:擅长。指精通模仿各种声音的艺人。
【厅事】古代指住宅中的会客厅堂。
【抚尺】即醒木,说书人用来拍桌引起注意的道具。
【满坐寂然】坐通"座",全场安静无声。通过环境描写反衬表演的吸引力。
创作背景
此文作于康熙年间,正值市井文艺繁荣时期。林嗣环任福建按察使期间接触大量民间艺术,其《秋声诗》自序提及此文创作源于亲历的口技表演。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采用"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三段式,首尾用道具数量呼应,中间主体部分分层摹写各类声音。
2. 语言艺术:运用"遥闻""既而""俄而"等时间词串联场景,通过"犬吠""儿啼""火暴声"等拟声词构建听觉画面。
3. 思想内涵:既展示民间艺术的精湛,也暗含对"一人能兼众声"的生存智慧的赞叹。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口技》最显著的艺术成就在于声音蒙太奇手法。文中"深巷犬吠"与"妇人惊觉欠伸"形成远近声音叠映,"泼水声"与"火暴声"构成水火意象对比。林嗣环通过声景剪辑,在二维文字中构建出三维声场空间,这种通感手法比西方现代派文学早了两百余年。
范文二
文中道具描写暗藏深意。开篇强调"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结尾重现道具清单时却道"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如故"。增加的"一人"二字,既点明表演者的核心地位,又暗示所有奇幻声效皆源自人类智慧。这种留白手法与《核舟记》"技亦灵怪矣哉"的感叹异曲同工。
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施(设置)、团坐(环绕而坐)、少顷(不久)、哗(喧闹)
【文学常识】"口技"属明清笔记小说中的技艺描写,与《核舟记》《卖油翁》并称"三绝"
【艺术手法】侧面烘托(通过听众反应表现技艺)、白描(简笔勾勒场景)、通感(听觉视觉转换)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会宾客大宴:__________
(2)施八尺屏障:__________
答案:
(1)适逢
(2)设置
二、主旨理解
题目: 结尾"撤屏视之"的情节设计有何作用?
答案: 通过揭示简单道具与复杂声效的强烈反差,突出表演者技艺的高超,增强文章震撼力。
三、句子赏析
题目: 分析"凡所应有,无所不有"的表达效果。
答案: 使用双重否定句式强调声音摹拟的全面性,"应有"与"不有"形成张力,表现口技艺术的极致境界。
四、比较鉴赏
题目: 《口技》与《琵琶行》在声音描写上有何异同?
答案: 同:都运用比喻摹写声音。异:《口技》侧重客观记录声效,《琵琶行》则融入强烈主观情感,将乐声与人生际遇相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