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原文及翻译赏析
本文围绕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三峡》节选展开,通过原文、译文及深度解析,展现长江三峡的雄奇险峻与四季变幻之美。读者可系统掌握文言实词、写景手法及南北朝山水散文的独特价值。
原文
《三峡》
(北魏)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群山连绵,几乎没有中断之处。
层叠的山峰遮蔽了天空和阳光,若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夏季江水漫上山陵,上下航行的船只都被阻断。
偶有皇帝诏令急需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能到达江陵,其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快马驾疾风,也不及这般迅捷。
春冬季节,则有雪白的急流与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山影。
陡峭山峰上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飞流冲刷其间。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注释
【略无阙处】阙:通"缺",中断。写山势之绵延不绝。
【自非亭午】亭午:正午。用时间限定强调山高谷深。
【夏水襄陵】襄:漫上。典出《尚书·尧典》,凸显江水暴涨之势。
【素湍绿潭】"素"与"绿"形成色彩对比,动静相生。
【飞漱其间】漱:冲刷。动词选用精准,展现瀑布动态美。
创作背景
郦道元任北魏御史中尉期间,为《水经》作注时实地考察长江流域。南北朝时期政治分裂,但南北文化交融促进山水文学发展。作者通过客观记录融入主观审美,开创科学性与文学性结合的地理学写作范式。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按"总-分"顺序展开,先写山势总体特征,再分述夏、春冬不同季节景象,最后以"清荣峻茂"总结。
2. 语言艺术:善用四字短语形成韵律美,"素湍绿潭"等色彩词构建画面感,"飞漱"等动词强化动态描写。
3. 思想内涵:突破汉代大赋铺陈传统,以简练笔法展现自然伟力,体现南北朝文人"山水媚道"的哲学观。
4. 表现手法:对比手法突出夏水湍急与春冬清幽,侧面烘托("不见曦月")表现山高峡深。
鉴赏范文
范文一
郦道元笔下的三峡呈现双重审美维度。科学维度上,"千二百里"的航程数据、"亭午夜分"的光照规律,体现地理学家的严谨;文学维度上,"素湍绿潭"的明丽色调、"飞漱其间"的灵动笔触,又见文人的诗性思维。这种独特的"地理散文"文体,既承继《山海经》的博物传统,又开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写景先河。
范文二
文中最具张力的在于夏、冬景致的强烈对比。夏季用"襄陵""阻绝"等词构建险恶环境,又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夸张叙述,暗合李白"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浪漫;春冬则转向"回清倒影"的静谧,怪柏悬泉的点缀更添野趣。这种时空转换的写法,超越单纯景物描摹,展现自然的多重性格。
关于《三峡》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阙(quē)处、曦(xī)月、沿溯(sù)、绝巘(yǎn)
2. 文学常识:郦道元为北魏地理学家,《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水文地理著作
3. 艺术手法:侧面描写("不见曦月"显山高)、夸张修辞("千二百里"极言船速)
4. 意象分析:"悬泉瀑布"象征自然伟力,"怪柏"体现顽强生命力
5. 意境特征:夏季雄奇险峻,春冬清幽秀丽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略无阙处:__________
(2)飞漱其间:__________
答案:
(1)通"缺",中断
(2)冲刷
解析: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义,注意通假字现象。
二、主旨理解
问:"清荣峻茂"四字如何概括三峡春冬特征?
答:分别对应水清、树荣、山峻、草茂的景物特点,凝练展现生机盎然的自然图景。
解析:四字短语浓缩写景精华,体现文言文的简洁美。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三峡》与吴均《与朱元思书》写水手法的异同
答案:同:均善用色彩词和动态描写;异:郦文侧重客观记录,吴文更多主观情感投射。
解析:南北朝山水散文既有共性又具个性,需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表达效果
答案:通过特定时间条件限制,侧面烘托山高谷深、光线幽暗的峡谷特征,比直接描写更具说服力。
解析:典型"以限写极"的表现手法,体现古人含蓄的审美趣味。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三峡》对现代自然书写的启示?
答案示例:提醒当代写作既要有科学求实精神,又需保持对自然的诗意感知,实现理性与感性的平衡。
解析:经典文本的现代价值阐释需立足文本特质,避免空泛议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