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的哲思与生命叩问
引导语: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以北京地坛公园为叙事空间,通过残疾作家与古老建筑的对话,探讨生死、苦难与救赎的永恒命题,展现个体生命在绝境中的精神突围。
原文
《我与地坛》(节选)
作者:史铁生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
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
译文
十五年前的某个下午,我坐着轮椅来到地坛...
这座古老建筑见证了我的出生,又目睹我在青春鼎盛时突遭双腿残疾...
四百余年的沧桑岁月中,风雨侵蚀了殿宇檐头华丽的琉璃瓦...
褪去了门壁上鲜艳的朱漆,倒塌了曾经巍峨的围墙...
当整个园子笼罩在静谧的光晕里,孤独者更能清晰地感知时间的流动...
注释
【剥蚀】bō shí:自然力对建筑表面的侵蚀
【坍圮】tān pǐ:建筑物倒塌,出自《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最狂妄的年龄”:指作者21岁瘫痪前意气风发的青年时期
“沉静光芒”:双关语,既指夕阳余晖,也隐喻超越苦难的精神境界
创作背景
1972年史铁生因脊髓病变下肢瘫痪,1979年开始创作本文时,已在地坛公园进行长达七年的独处思考。当时中国社会正经历思想解放运动,文学界开始关注个体生命体验。
作品解析
1. 空间叙事:地坛作为物理空间与精神空间的叠合,形成三重维度——历史建筑、自然场域、心灵镜像
2. 时间修辞:通过“四百多年”与“十五年”的时空并置,建立个体命运与永恒存在的对话
3. 意象体系:琉璃、朱红、高墙等衰败意象,与轮椅、光芒等新生意象构成辩证关系
4. 语言风格:冷静克制的白描中蕴含巨大情感张力,符合“冰山理论”创作原则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残疾叙事的美学突破》
史铁生将地坛转化为精神解剖台,其文字具有手术刀般的精确与慈悲。当描写“剥蚀的琉璃”时,实则在展露被命运摧残的肉体;而“沉静光芒”的意象,则暗示着痛苦淬炼出的精神亮度。这种物我互文的写作策略,开创了中国当代散文处理身体经验的新范式。
范文二
《存在的诗性证词》
文本中轮椅与古建筑的相遇构成存在主义式的寓言。作者通过“它等待我出生”的拟人化处理,将地坛升格为命运见证者。在物质主义盛行的1980年代,这种对生命本质的哲学追问,为新时期文学注入了形而上的思考维度。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词语:坍圮(tān pǐ)、剥蚀(bō shí)、淡褪(dàn tuì)
2. 文学常识:新时期散文的代表作,残疾作家书写的典范文本
3. 艺术手法:时空交错叙事、意象群建构、克制性抒情
4. 哲学命题:苦难的价值、存在的意义、物我关系的重构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剥蚀:__________
(2)坍圮:__________
答案:
(1)自然力造成的表面损耗
(2)建筑物倒塌
二、主旨理解
题目:“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体现了怎样的情感态度?
答案:通过对色彩消退的描写,表现对虚荣表象的否定和对生命本质的追求,包含辩证的历史观。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我与地坛》与梭罗《瓦尔登湖》的自然书写差异
答案:史铁生笔下的地坛是苦难淬炼场,强调人与历史的对话;梭罗的瓦尔登湖则是理想试验田,侧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前者沉重悲悯,后者清新超脱。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的艺术效果
答案:通过通感手法将视觉(光芒)与听觉(沉静)交融,营造出超越性的精神空间,为下文的哲思铺垫意境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