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后感> 西柏坡观后感(优秀3篇)

西柏坡观后感(优秀3篇)

时间:2025-11-17 12:09:01

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西柏坡观后感(优秀3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西柏坡观后感 篇1

踏入西柏坡的那一刻,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黄土坡上的窑洞依然沉默地矗立着,斑驳的木门后藏着中国革命最珍贵的记忆。讲解员指着军委作战室那不足十平方米的房间说:“三大战役的决策就是在这里完成的。”我凝视着墙上泛黄的军事地图,忽然明白伟大从来不需要华丽的舞台。

在毛泽东旧居前,我被窗台上那盏煤油灯深深触动。玻璃罩里凝固的灯油,见证了多少个彻夜疾书的夜晚。领袖们穿着打补丁的棉袄,在寒冬里吃着黑豆野菜,却用智慧的火种点燃了新中国的曙光。展览馆里陈列着周恩来总理的皮箱,箱盖内侧贴着泛黄的列车时刻表——这是永远在路上的革命者最真实的写照。

离开时夕阳为纪念馆镀上金边,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正在朗诵《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稚嫩的童声里,我听见了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召唤。西柏坡教会我们:真正的力量从来不在高楼广厦,而在那些把信仰缝进补丁、将理想熬成灯油的故事里。

西柏坡观后感 篇2

西柏坡的春风吹过花椒树丛,带来略带辛辣的芬芳。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旧址,木质长凳上的磨损痕迹清晰可见。触摸这些凹痕时,指尖传来跨越七十年的温度——1949年3月,就是在这里,毛泽东同志提出“两个务必”的著名论断。阳光透过格栅窗斜斜地投在地上,形成如同琴键般的光斑,仿佛在弹奏永不褪色的警示之音。

防空洞遗址最令人震撼。不到一人高的隧道蜿蜒山腹,墙面上还能辨认出当年用刺刀刻画的日期。导游说将领们常在这里边躲轰炸边开会,有时爆炸震落的土块就砸在作战图纸上。这让我想起展厅里那台老式手摇发电机,需要六个人轮流摇动才能维持电台运转。革命的艰辛与浪漫,在这些细节里显得如此具体而鲜活。

返程时大巴驶过岗南水库,碧波倒映着太行山影。同行的老教师忽然轻声说:“你看,他们当年构想的山河新貌,现在都实现了。”车窗外的风景渐渐模糊,但西柏坡传递的精神却愈发清晰:永远保持“进京赶考”的清醒,永远记得为民服务的初心。

西柏坡观后感 篇3

西柏坡纪念馆广场上的五大书记铜像,在晨光中呈现出流动的青铜质感。刘少奇同志雕像的大衣衣摆微微扬起,仿佛正迎着山风疾步前行。这种动态的凝固感格外动人,让人瞬间理解什么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展柜里一份1948年的《人民日报》影印件上,豆腐块大小的战报与土地改革政策交错排版,油墨渗透纸背的痕迹像岁月的指纹。

最难忘的是在中央妇委会旧址看到的一架纺车。木轮边缘磨出光滑的凹槽,线锭上还缠着发黄的棉线。讲解员讲述着“男子前线杀敌,女子后方纺纱”的故事时,窗外恰好有片梧桐叶飘落,宛如那个年代寄来的明信片。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岁月里,正是这些吱呀转动的纺车,织就了革命事业的经纬。

暮色中站在西柏坡纪念碑前,整个教育基地渐次亮起灯火。明暗交错的光影里,现代的光电技术与当年的煤油灯形成奇妙对话。同行的年轻人忽然说:“我们这代人要做的,就是让这些灯火永远明亮。”归途的盘山公路上,满天星斗低垂,仿佛无数双注视着这片土地的眼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