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后感>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五年级(优秀4篇)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五年级(优秀4篇)

时间:2025-11-17 13:54:01

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五年级(优秀4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篇1

九月微凉的风裹挟着桂香吹进教室时,屏幕上《开学第一课》的片头音乐正缓缓响起。今年主题“强国复兴有我”像一粒火种,瞬间点燃了所有同学眼里的光。当航天员王亚平隔着屏幕展示太空笔迹时,我忽然明白:原来梦想真的可以飞得比云还高。

最让我震撼的是“种子的故事”。82岁的农学家谢华安院士张开满是老茧的双手,那些深浅不一的纹路里,藏着让水稻在盐碱地生长的秘密。他笑着说:“每一粒种子都会记住大地的温度。”我突然想起自己总抱怨练琴太苦,可比起科学家们几十年的坚守,我的琴谱上那些反复擦拭的橡皮屑,又算得了什么呢?

当护林员陈俊贵带着他的“森林小卫士”们出现在镜头前时,全班都笑了——那些绑着红领巾的小树苗,多像我们歪歪扭扭的队列啊!但笑着笑着,我的眼眶却湿了。他们用三年时间让荒坡披上绿装,而我们是否也能用三年,让心里的知识种子长成大树?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篇2

当《开学第一课》的灯光照亮礼堂时,我注意到前排的李老师悄悄擦了下眼角。今年讲述的“传递”主题,像一串珍珠项链,把那些看似平凡的故事串成了璀璨的星河。

故宫博物院单霁翔院长带着孩子们“云游”太和殿时,镜头突然转向屋檐上的脊兽。“它们守护了紫禁城600年,”单院长抚摸着琉璃瓦说,“现在轮到你们来做文化的守护者。”我的笔记本上不知不觉画满了小兽图案,原来历史从来不是冰冷的课本,而是等着我们接力的温度。

最动人的是侗族大歌的传承环节。13岁的吴雨欣用侗语演唱时,她银项圈上的铃铛声和歌声混在一起,像山涧叮咚的泉水。主持人问她为什么学这么难的歌谣,小姑娘眨着眼睛说:“因为奶奶说,丢了歌就像丢了回家的路。”我突然攥紧了口袋里的口琴——妈妈总说我吹得跑调,但或许有些声音,本来就不该追求完美。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篇3

作为五年级的“老生”,本以为《开学第一课》不过是熟悉的流程,但当“未来”两个字在屏幕上炸开成烟花时,我的心还是跟着颤了颤。那些关于未来的想象,原来早有人用双手在创造。

科学家戴伟演示“液态金属”实验时,银色的液滴竟像活物般在掌心游走。同桌张明忍不住惊呼:“这简直是魔法!”而戴老师却笑着说:“魔法只是尚未被理解的科学。”我突然想起上周那道没解开的数学题——或许它不是什么拦路虎,而是等着我去打开的礼物盒。

云南乡村教师李永乐带着学生们用废品做的机器人登场时,有个齿轮突然卡住了。在全场善意的笑声中,孩子们却坚持完成了演示。这种笨拙却执着的模样,多像我们第一次学系红领巾时的样子啊。回家后,我把尘封的科技制作工具箱又拿了出来。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篇4

今年《开学第一课》的舞台设计成了星空模样,当灯光暗下来的瞬间,我仿佛听见整个礼堂响起整齐的吸气声。那些关于“探索”的故事,像星座般在我们头顶连成一片。

敦煌研究院的苏伯民院长展示壁画修复过程时,他手中细如发丝的毛笔让我屏住呼吸。当他说“我们修复的不是颜料,而是时间的记忆”时,前排传来窸窣的翻书声——那是班长在急急记录。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妈妈总说“写字要像刻碑”,有些痕迹,本就该流传千年。

压轴的珠峰测量队视频里,测绘员次仁在零下40度中护住仪器说:“高峰不会自己走来,但我们可以走向高峰。”放学时,我发现好几个同学都绕了远路——或许我们都隐约觉得,今天多走的那几步,就是未来攀登的开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