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后感> 袁隆平观后感(精选4篇)

袁隆平观后感(精选4篇)

时间:2025-11-17 14:00:02

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袁隆平观后感(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袁隆平观后感 篇1

看完关于袁隆平先生的纪录片,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位将一生奉献给土地的科学家,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弯着腰在稻田里忙碌的身影,像一幅永不褪色的画卷,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最打动我的是他对待科研的态度。在杂交水稻研究最困难的时期,他顶着烈日每天观察上千株稻穗,这份执着让人动容。他说过:"科学研究没有捷径,就是要下笨功夫。"这种脚踏实地的精神,在今天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令我泪目:90岁高龄的袁老仍坚持每天下田,他说"不下田就不踏实"。这份对土地的深情,对粮食的敬畏,让我们这些习惯浪费粮食的年轻人羞愧。他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更教会我们如何对待生命中最基本的事物。

袁隆平先生走了,但他留下的不只是一粒粒金黄的稻谷,更是一颗颗精神的种子。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传承他淡泊名利、专注奉献的精神品格。

袁隆平观后感 篇2

当银幕上出现袁隆平院士抚摸稻穗的画面时,我突然理解了什么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位朴实的科学家用六十载春秋,在广袤的田野间书写了最动人的中国故事。

影片展现的不仅是科研历程,更是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谱。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袁老亲眼目睹饥荒的惨状,这成为他毕生追求"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原点。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需求紧密相连的担当,正是当代青年最需要补的"精神钙质"。

特别触动我的是他对失败的态度。在杂交水稻研究初期,连续七年没有突破性进展,但他从未放弃。他说:"搞科研就像跳高,总要一次次碰掉横杆,才能找到新高度。"这种乐观坚韧的科研精神,比任何教科书上的道理都更有说服力。

走出影院,夕阳下的稻田泛着金光。突然明白,袁老毕生追求的不仅是产量的数字,更是要让每一株稻穗都饱含生命的尊严。这种对万物生灵的敬畏,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稀缺的品质。

袁隆平观后感 篇3

在观看《袁隆平》这部作品时,有一个镜头反复在我脑海闪现:瓢泼大雨中,他跪在泥泞的田埂上抢救实验稻苗。那一刻,我看到了科学家最纯粹的模样——对事业的热爱可以超越一切艰难险阻。

影片中最具冲击力的是时间跨度带来的震撼。从青丝到白发,从一穷二白到稻浪千重,袁老用一生诠释了"坚守"二字的重量。当他说"我梦见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时,眼中闪烁的光芒让人相信:伟大的梦想从来不会被现实束缚。

让我深思的是他的生活哲学。即使名满天下,他依然保持着农民的简朴,衣柜里最贵的衣服不超过100元。这种"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淡泊,与当下浮躁的社会风气形成鲜明对比。真正的富足从来不在物质,而在精神。

在这个容易迷失的时代,袁隆平像一座灯塔。他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索取多少,而在于你能为这个世界留下什么。那沉甸甸的稻穗,就是最完美的答案。

袁隆平观后感 篇4

当纪录片播放到袁隆平在非洲指导杂交水稻种植时,当地农民欢呼雀跃的画面让我热泪盈眶。这位"稻田里的守望者"不仅养活了中国人,更把希望的种子撒向全世界。

影片中一个细节意味深长:袁老办公室的墙上挂着"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书法作品。这不仅是口号,更是他毕生的实践。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今天,这种胸怀天下的格局尤其令人敬佩。

最引发共鸣的是他对年轻人的期待。即使晚年,他仍然坚持给中小学生回信,在信中说:"知识是汗水浇灌出来的。"这种薪火相传的师者情怀,让我们看到科学精神生生不息的力量。

袁老已经离开我们,但他教会我们:伟大可以如此朴素,崇高可以这般具体。每次端起饭碗,那雪白的米粒都在提醒我们:不要忘记那些为他人温饱负重前行的背影。这或许就是最好的纪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