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使至塞上王维古诗原文

使至塞上王维古诗原文

时间:2025-11-18 11:38:01

使至塞上:王维边塞诗中的壮阔与孤寂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以简练笔墨勾勒出边塞风光的雄浑与使臣内心的孤寂。本文将通过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多维度解析,揭示诗中“大漠孤烟直”的千古意境。

原文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

轻车简从去慰问边关,途经属国已过居延。

如飘飞的蓬草离开汉家边塞,似北归的大雁飞入胡地天空。

浩瀚沙漠中一缕烽烟笔直上升,黄河尽头落日浑圆。

在萧关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正在燕然山前线。

注释

属国:汉代典属国的简称,代指使臣身份。

居延(jū yán):汉代边塞名,在今甘肃张掖西北。

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喻漂泊无定。

孤烟:烽火台报警的狼烟,唐代多用狼粪燃烧,其烟直上。

萧关:古关名,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燕然:燕然山,典出东汉窦宪破匈奴刻石记功之事。

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大破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塞宣慰。此行打破了他半官半隐的生活状态,诗中既有对边塞风物的新奇感受,又暗含身不由己的惆怅。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前四句叙事,后四句写景,末两句转接,符合律诗起承转合规范。

2. 意象运用:“征蓬”“归雁”形成漂泊与回归的对照,“孤烟”“落日”构成垂直与水平的几何美感。

3. 艺术手法:白描与夸张并用,“直”“圆”二字以简驭繁,成为诗眼。

4. 情感表达:表面写边塞壮景,实则暗含“蓬转”之叹,体现盛唐文人建功立业与向往隐逸的矛盾心理。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大漠孤烟直”五字堪称唐诗中最具雕塑感的画面。诗人选取烽烟这一特殊意象,既点明边塞特征,又以“孤”字暗合自身处境。垂直的烟柱与圆形的落日形成强烈视觉对比,荒漠的绝对寂静反衬出心灵的震颤。这种将个人渺小感融入宇宙宏大的表现方式,比单纯写景深刻得多。

范文二

王维在此诗中完成从“画中有诗”到“诗中有画”的升华。前六句如展开的手卷:由近景的车马、中景的飞蓬雁阵,推至远景的大漠长河。末二句突然插入侦察兵的特写镜头,打破画面的静态平衡。这种构图方式类似后世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使诗歌获得超越时空的叙事张力。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王维“诗佛”称号、盛唐边塞诗派、开元盛世背景

字词读音:属(zhǔ)国、居延(jū yán)、燕(yān)然

意象分析:孤烟(边塞象征)、征蓬(漂泊意象)、长河(时空永恒)

艺术特色:诗画交融、白描手法、几何构图、以景衬情

思想内涵:盛唐气象中的个人孤寂、建功立业与隐逸思想的矛盾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问边:__________

(2)候骑:__________

答案:

(1)慰问边关守军

(2)侦察骑兵

二、主旨理解

题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了怎样的审美特征?

答案:通过直线与圆弧的几何对比,表现边塞风光的壮阔与荒寂,体现盛唐诗歌雄浑与精确并重的美学追求。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王维《使至塞上》与岑参边塞诗在风格上的差异。

答案:王诗以静观为主,注重空间构图与哲理暗示;岑诗多动态描写,强调战场激烈与异域奇观。前者含蓄内敛,后者奔放外露。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双重意蕴。

答案:表层写使者出塞与候鸟北归的同步景象,深层以“蓬转”喻身不由己,“雁归”反衬久戍不归,暗含对战争性质的反思。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大漠孤烟直”在现代语境中的象征意义?

答案示例:可引申为个体在宏大时代中的坚守姿态,或喻指精神追求的超拔独立。其垂直意象对抗了世俗的混沌状态,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启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