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六国论原文翻译注释

六国论原文翻译注释

时间:2025-11-18 11:00:03

六国论原文翻译注释

《六国论》是北宋文学家苏洵探讨战国时期六国灭亡原因的政论文,以史为鉴警示当朝统治者。本文提供原文、白话译文、详细注释及创作背景解析,并附鉴赏范文与考试重点整理。

原文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译文

六国灭亡并非武器不锋利或战术不当,根本弊端在于贿赂秦国。

行贿导致国力损耗,这是灭亡的根本原因。

有人问: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行贿吗?

回答:不行贿的国家因行贿国灭亡而失去盟友,最终也难以保全。

所以说弊端在于贿赂秦国。

注释

非兵不利:兵,兵器;并非武器不精良。

赂秦:赂(lù),贿赂;指向秦国割地求和。

力亏:国力亏损削弱。

互丧:相继灭亡。

独完:独自保全。

创作背景

苏洵作此文时,北宋正面临辽、西夏威胁,朝廷采取纳币求和政策。作者借战国史实暗讽当朝妥协政策,写于《权书》政论系列中,时年约50岁。

作品解析

1. 结构采用问答体,先立论后驳疑,逻辑严密。

2. "弊在赂秦"为核心论点,全文五次重复强调。

3. 语言简劲锋利,多用判断句式增强说服力。

4. 通过史实推演展示因果链条,体现纵横家文风。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六国论》最显著的特点是论证的递进性。开篇直指"弊在赂秦"后,立即预设质疑:"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进而揭示更深层逻辑——不赂秦者因失去战略支撑而亡。这种"立论-设问-深化"的三段式结构,使文章具有极强的思辨张力。苏洵将复杂的历史因果提炼为简明公式,展现政论文的浓缩智慧。

范文二

文中重复出现的"弊在赂秦"形成音乐般的主题旋律。苏洵刻意采用类口语的"曰"字问答体,模拟朝廷辩论场景。在"赂秦而力亏"的论断中,"而"字揭示出贿赂与衰亡的必然联系,这种因果连词的精妙运用,使抽象道理具象可感。全文犹如老吏断案,每个证据都指向核心结论,体现宋代议论文"理胜于辞"的特质。

关于《六国论》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赂(lù)秦、力亏、互丧、独完

文学常识:苏洵"老泉"别号,《权书》系列政论文,唐宋八大家地位

论证方法:归纳论证、因果论证、驳论结合

历史背景:战国合纵连横策略,北宋纳币求和时政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非兵不利:__________

(2)独完:__________

答案:

(1)兵器

(2)独自保全

二、主旨理解

题目: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根本原因在于采用贿赂秦国的方式求和,导致国力持续亏损。

三、论证分析

题目:文中"不赂者以赂者丧"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案:采用因果论证法,说明不贿赂的国家因盟友灭亡而失去战略支撑。

四、现实意义

题目:《六国论》对当代国际关系有何启示?

答案:警示国家间博弈中,妥协退让可能引发连锁反应,需保持战略定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