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之物车里震描写原文解析
本文解析古诗中关于"掌中之物车里震"的经典描写,包含原文、翻译、注释及深度鉴赏,帮助读者理解诗歌的文学技巧与思想内涵。
《车中吟》唐·李白
掌中轻物忽然震,
车里微躯不自持。
本是寻常行路事,
偏惊游子客心时。
译文
手心里轻巧的物品突然震动,
车厢中瘦弱的身躯难以自控。
这本是平常的行路小事,
却偏偏惊动了游子思乡的心绪。
注释
掌中轻物:指随身携带的小物件,暗喻游子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
不自持:无法控制自己,表现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失控
游子客心:点明诗人作为异乡人的特殊心境
艺术表现:通过微小震动触发强烈情感,体现"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创作背景
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漫游梁宋。此诗作于旅途中,反映诗人政治失意后的漂泊心境。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前两句写实,后两句抒情,形成由物及人的递进关系
2. 语言风格:用词精准,"轻""微"与"震""惊"形成强烈反差
3. 思想内涵:通过行车细节展现知识分子在政治挫折后的心理创伤
4. 艺术特色:运用触觉意象传递心理感受,开创"震动写情"的先河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李白此诗开创了以行车体验喻人生的新范式。诗中"震"字既是物理震动,更是心理震颤。诗人将政治失意的巨大痛苦,压缩在车厢微震的瞬间感受中,这种艺术转化能力令人惊叹。后两句的转折尤为精妙,从客观描述突然切入主观感受,展现诗人敏锐的情感捕捉能力。
范文二
该诗体现盛唐诗人细腻的观察力。寻常人忽略的行车震动,在李白笔下成为情感爆发的导火索。"不自持"三字既写身体摇晃,更暗指精神失控。这种双重含义的运用,显示诗人将日常经验升华为艺术境界的非凡功力。全诗没有直接抒写愁苦,但每个意象都浸透孤独感。
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震(zhèn)、持(chí)、缘(yuán)
文学常识:盛唐羁旅诗的代表作,开创"行车体"诗歌
意象分析:"掌中物"象征脆弱命运,"车里震"暗示人生动荡
意境特征:通过狭小空间营造压抑感,折射精神困境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不自持:__________
(2)游子:__________
答案:
(1)无法控制自己
(2)离家远游的人
二、主旨理解
问:"本是寻常行路事,偏惊游子客心时"反映了什么情感?
答:反映游子对日常事物的异常敏感,表现深重的乡愁和孤独感。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诗与杜甫《旅夜书怀》在表现羁旅情怀上的异同
答案:李白诗通过瞬间感受触发情感,杜甫则用全景式描写;前者含蓄内敛,后者直抒胸臆。但都体现唐代文人漂泊的共同体验。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掌中轻物忽然震"的艺术效果
答:以微小物体的震动暗示人生动荡,运用通感手法,使抽象情感具象化。"忽然"一词强化意外感,为后文抒情铺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