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内留香TXL金银花原文全集
引导语:本文围绕古诗《菊内留香》展开,详细解析其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咏菊诗的思想内涵与审美价值。
原文
《菊内留香》
【唐】杜牧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译文
一丛丛秋菊环绕屋舍,仿佛陶渊明的隐居之所;
我绕着篱笆徘徊赏菊,不觉日影西斜。
并非在百花之中独爱菊花,
只因菊花开罢,再无其他花朵绽放。
注释
秋丛:指丛生的秋菊。
陶家:陶渊明宅邸,典出其“采菊东篱下”诗句。
日渐斜:太阳西沉,暗示观赏时间之久。
开尽:菊花凋谢后,自然界进入冬季无花期。
艺术表现:以“绕舍”“绕篱”双重动作强化爱菊之情,末句用因果逻辑深化主题。
创作背景
杜牧晚年因牛李党争被贬,借菊寄寓孤高气节。唐代文人推崇菊花“凌霜不凋”的品性,此诗作于会昌四年(844年)秋,时作者任池州刺史。
作品解析
1. 结构:前两句写景叙事,后两句抒情议论,符合绝句起承转合特征。
2. 语言:平实中见精巧,“绕”字重复使用形成韵律美。
3. 思想:表面写爱菊,实则表达对坚贞人格的追求。
4. 艺术特色:以陶渊明典故营造隐逸氛围,末句哲理深刻。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这首诗通过日常赏菊的片段,展现唐代文人的精神世界。首句以陶渊明为参照,将普通农舍升华为文化符号。次句“日渐斜”三字,既写时间流逝,又暗含对政治黄昏的隐喻。后两句的转折尤为精妙,诗人并非单纯咏菊,而是通过菊花“开尽更无花”的特性,象征士大夫在逆境中坚守的品格。全诗不着一个“傲”字,却处处可见孤芳自赏的意味。
范文二
杜牧此作在咏物诗中独树一帜。与一般描写菊姿的诗歌不同,他重点刻画人与花的互动关系。“遍绕篱边”的动作描写,使静态的菊花产生情感温度。最值得玩味的是末句的辩证思维:诗人对菊花的偏爱并非主观选择,而是客观环境使然。这种表达方式既避免了直白说教,又深化了“时穷节乃见”的主题。金银花意象的运用,更添一层淡雅坚韧的审美意趣。
关于《菊内留香》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秋丛(qiū cóng)、陶家(táo jiā)、缘(yuán)
文学常识:杜牧晚唐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知识要点:菊花在传统文化中象征隐逸、高洁
意象意境:通过金银花意象构建清冷孤高的意境
知识全解:末句体现“物以稀为贵”的哲理思维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绕:__________
(2)尽:__________
答案:
(1)环绕
(2)凋谢
二、主旨理解
问:“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既赞美菊花傲霜独立的品性,又暗含诗人对晚唐衰败时局的忧思。
三、比较鉴赏
题目: 比较杜牧《菊内留香》与元稹《菊花》立意差异
答案: 杜诗侧重菊花的精神象征,元诗“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更突出时序更替的客观规律。
四、句子赏析
题目: 赏析“秋丛绕舍似陶家”的艺术手法
答:用典精当,以陶渊明形象烘托隐逸氛围;“似”字虚实相生,将现实场景与历史记忆交融。
五、拓展运用
题目: 如何用“此花开尽更无花”论证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答案示例: 如同菊花是秋冬之际最后的芬芳,传统文化也是民族精神的最后坚守,若任其凋零,将再无精神之花可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