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白居易原文解析与鉴赏
本文围绕白居易叙事诗《卖炭翁》,完整呈现原文、译文、注释及深度解析,揭示中唐宫市制度对底层百姓的剥削,展现诗人"为民请命"的现实主义精神。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终年在终南山砍柴烧炭。
满脸灰尘烟熏火燎的肤色,两鬓花白十指乌黑。
卖炭得来的钱做什么用?换取身上穿的衣裳和口中吃的粮食。
可怜他身上衣衫单薄,却担心炭价便宜而盼望天气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雪,清晨驾着炭车轧着冰路前行。
牛困乏人饥饿太阳已升高,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脚。
轻快而来的两个骑马人是谁?穿黄衣的太监和穿白衫的差役。
手拿文书口称皇帝命令,调转车头吆喝着牛往北面拉去。
一车炭重千余斤,宫使强行拉走老翁无可奈何。
半匹红纱一丈绫缎,挂在牛头上充当炭钱。
注释
【伐薪】砍柴。"薪"指柴火,暗示劳动强度大。
【烟火色】长期烟熏的肤色,细节描写凸显职业特征。
【愿天寒】反常心理描写,反映底层百姓生存困境。
【辗冰辙】"辗"读niǎn,车轮轧过冰路,突出运输艰难。
【黄衣使者】唐代宦官穿黄衣,代指宫市掠夺者。
【充炭直】"直"通"值",揭露宫市掠夺的本质。
创作背景
贞元末年,白居易任左拾遗期间目睹宫市弊端。所谓宫市,实为宦官以采办宫廷用品为名,低价强购甚至掠夺民间物资。此诗为《新乐府》组诗第三十二首,题下自注"苦宫市也"。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采用"起承转合"叙事结构,前八句铺垫老翁生存状态,后六句突遭掠夺,形成强烈反差。
2. 描写手法:"衣正单"与"愿天寒"的心理矛盾,"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的对比,增强批判力度。
3. 语言艺术:"满面尘灰""十指黑"等白描手法,与"半匹红绡"的象征性支付,形成尖锐讽刺。
4. 思想内涵:通过个体悲剧折射制度性剥削,体现新乐府诗"补察时政"的创作主张。
鉴赏范文
范文一:反常心理的悲剧力量
诗中"心忧炭贱愿天寒"堪称神来之笔。老翁衣衫单薄却期盼严寒,这种违背常理的心理状态,深刻揭示底层百姓在生存压力下的扭曲心态。诗人通过这一细节,将宫市制度造成的隐性伤害具象化——不仅掠夺物质财富,更摧残人的正常心理。元代诗评家方回称此句"曲尽贫民情状",正是看到其超越时代的人性洞察力。
范文二:色彩描写的象征意义
白居易巧妙运用色彩对比强化主题。"两鬓苍苍十指黑"勾勒出劳动者的沧桑,"黄衣白衫"的宫使服饰则暗示特权阶层的骄横。结尾"半匹红绡"的艳丽与老翁的灰暗形象形成强烈反差,这种色彩象征手法,使宫市掠夺的残酷性获得视觉化呈现。明代唐汝询指出:"结句冷刺,有余悲",正是对诗人克制中见锋芒的艺术手法的精准评价。
关于《卖炭翁》的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新乐府运动代表作品,反映中唐"宫市"弊政,体现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创作主张。
【重点字词】伐薪(砍柴)、辗(niǎn轧过)、敕(chì皇帝命令)、直(通"值")。
【艺术手法】细节描写(十指黑)、心理描写(愿天寒)、对比手法(贫富悬殊)、白描叙事。
【思想主旨】揭露宫市制度对百姓的剥削,体现现实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关怀。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何所营:__________
(2)翩翩:__________
答案:
(1)用来做什么
(2)轻快得意的样子
解析:需结合具体语境,注意古今异义。
二、主旨理解
题目:"半匹红绡一丈绫"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案:揭露宫市以象征性支付强夺民财的实质,反映宦官特权阶层对百姓的残酷剥削。
解析:抓住"充炭直"的讽刺意味,联系唐代宫市制度背景。
三、表现手法
题目:分析"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的对比效果。
答案:通过劳动者艰辛与掠夺者轻快的鲜明对比,强化批判力度,突出社会不公。
解析:对比手法增强艺术感染力,需结合具体意象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