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原文注音及翻译
《关雎》是《诗经》首篇,以雎鸠和鸣起兴,描写君子对淑女的思慕与追求,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展现了先秦时期婚恋文化的独特风貌。本文提供原文注音、白话翻译及深层解析,帮助读者理解其艺术价值与思想内涵。
关雎
《诗经·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雎鸠鸟关关和鸣,栖息在河中沙洲。
文静美好的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顺着水流左右摇摆。
文静美好的姑娘,日夜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未能如愿,日夜思念难入眠。
思念悠长又悠长,翻来覆去难安睡。
长短不齐的荇菜,左右采摘不停歇。
文静美好的姑娘,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左右挑选仔细看。
文静美好的姑娘,敲钟击鼓让她欢欣。
注释
关关(guān):拟声词,雎鸠和鸣声。
雎鸠(jū jiū):水鸟名,传说雌雄情意专一。
窈窕(yǎo tiǎo):娴静美好的样子。
荇菜(xìng cài):水生植物,叶浮水面,可食。
寤寐(wù mèi):醒时与睡时,指日夜。
芼(mào):择取,挑选。
创作背景
《关雎》属《诗经·周南》,反映西周初年黄河流域的民间婚恋习俗。学者多认为此诗为贵族婚礼乐歌,以雎鸠喻夫妇和谐,荇菜象征婚仪中的祭祀流程。孔子评价“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体现儒家对情感表达的节制要求。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重章叠句,三章递进,从“求之不得”到“琴瑟友之”,情感层层深化。
2. 比兴手法:以雎鸠起兴,暗示对忠贞爱情的向往;荇菜采摘暗喻追求过程。
3. 语言艺术:双声叠韵词(“参差”“辗转”)增强音律美,动词“流”“采”“芼”精准刻画动作。
4. 思想内涵:既表现热烈的情思,又符合“发乎情,止乎礼”的伦理规范。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关雎》以自然意象构建情感隐喻。雎鸠的“关关”之声奠定全诗欢愉基调,而“辗转反侧”的细节描写,将君子求偶的焦灼刻画得淋漓尽致。诗中“琴瑟”“钟鼓”的礼乐意象,暗示周代婚恋并非单纯私情,而是融入家族伦理的社会行为。这种“情”与“礼”的平衡,正是儒家推崇的审美范式。
范文二
荇菜作为核心意象贯穿全诗,具有多重象征意义。其漂浮不定的形态,隐喻追求过程的波折;“左右采之”的动作重复,体现锲而不舍的精神。末章“钟鼓乐之”的盛大场面,与首章沙洲的静谧形成对比,展现从自然爱慕到社会认可的完整婚恋流程。这种由个体情感到集体仪式的升华,凸显了先秦文化的仪式感。
考试重点整理
字词注音:雎(jū)鸠、窈窕(yǎo tiǎo)、荇(xìng)菜、芼(mào)。
文学常识:《关雎》为《诗经》首篇,“六义”中属“风”,采用“赋比兴”手法。
意象分析:雎鸠(忠贞)、荇菜(婚仪)、琴瑟(和谐)。
名句理解:“悠哉悠哉,辗转反侧”通过动作描写表现相思之苦。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好逑:__________
(2)芼之:__________
答案:
(1)理想的配偶
(2)挑选
二、主旨理解
题目:诗中“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反映了怎样的婚恋观念?
答案:强调婚恋需符合礼乐规范,通过音乐仪式达成情感与伦理的统一。
三、表现手法
题目:分析“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的修辞作用。
答案:以荇菜漂流起兴,暗示追求过程的曲折;“左右”叠用增强动作的持续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