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彭端淑原文解析
本文围绕清代学者彭端淑的经典散文《为学》,从原文、翻译、创作背景到艺术特色进行全面解析,帮助读者理解其中"天下事有难易乎"的深刻哲理。
原文
《为学》 清·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难易之分吗?去做,难的也会变容易;
不去做,容易的也会变难。人们求学有难易之分吗?
去学,难的也会变容易;不学,容易的也会变难。
注释
1. 为学:求学、做学问
2. 难易: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难事和易事
3. 之: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事"或"学"
4. 则: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创作背景
彭端淑生活在清代乾隆年间,当时科举制度僵化,许多学子苦于应试。作者通过此文鼓励读书人端正学习态度,强调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采用设问句式开篇,通过对比论证展开论述
2. 语言特色:多用排比句式,节奏明快,说理透彻
3. 思想内涵: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揭示主观努力与客观难易的辩证关系
范文一
《为学》以简练的语言揭示了深刻的治学之道。开篇两个设问直指问题核心,通过"为之"与"不为"、"学之"与"不学"的鲜明对比,构建起完整的论证体系。文中"则难者亦易矣""则易者亦难矣"的反复咏叹,形成强烈的修辞效果,使说理更具说服力。这种由事及理的写作手法,体现了中国传统散文"文以载道"的特点。
范文二
彭端淑在《为学》中展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实践智慧。全文仅六句话,却构建起完整的哲学思考:首先破除对事物难易的固有认知,继而指出转化关键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将"为事"与"为学"并置论述,暗示治学与处世同源同理。这种将日常生活经验升华为普遍哲理的方式,正是中国古代散文的典型特征。
关于《为学》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为(做)、则(就)、亦(也)
2. 句式特点:设问句、排比句
3. 文学常识:彭端淑,清代散文家,代表作《白鹤堂文集》
4. 核心思想:强调主观努力的重要性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为:__________
(2)则:__________
答案:
(1)做
(2)就
二、主旨理解
问:《为学》表达了怎样的学习态度?
答:强调学习贵在实践,只要肯下功夫,再难的知识也能掌握。
三、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的表达效果
答案:通过正反对比,突出实践的重要性,句式整齐有力,说理透彻。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为学》的观点看待现代教育?
答案示例:学习成效不在于知识本身的难易,而取决于学习者的态度和付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