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姜可金银花露原文免费阅读

姜可金银花露原文免费阅读

时间:2025-11-16 09:38:01

姜可《金银花露》古诗赏析与考据

本文围绕清代诗人姜可的《金银花露》展开,提供原文、译文、注释及鉴赏内容,帮助读者理解这首咏物诗的文学价值与历史背景。

《金银花露》

清·姜可

金英翠萼倚风斜,

露浥幽香透碧纱。

不是寻常儿女态,

清凉一味入仙家。

译文

金色花蕊与翠绿花萼在风中斜倚,

露水浸润的幽香穿透碧色纱帐。

绝非寻常的娇柔姿态,

独有清凉韵味可入仙家境界。

注释

【金英翠萼】"英"指花蕊,"萼"为花托,用金银色调突出视觉对比。

【浥(yì)】湿润浸润,化用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笔法。

【碧纱】双层意象:既指实物纱帐,又暗喻朦胧雾霭,典出李商隐《无题》"碧纱如烟隔窗语"。

【仙家】呼应道教"服食"传统,清代《本草备要》记载金银花可"轻身延年"。

创作背景

姜可(1738-1812)为乾嘉时期布衣诗人,此诗作于1786年夏居扬州时。时值江淮疫病流行,民间以金银花煎水防疫,诗人借物咏志,暗讽权贵求丹问道的虚妄。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前两句实写物态,后两句虚写神韵,符合咏物诗"不即不离"传统。

2. 语言特色:"透"字双关物理穿透与精神感知,与李清照"暗香盈袖"异曲同工。

3. 思想内涵:表面咏花,实则揭示"平常事物见真章"的哲理,暗合袁枚性灵说。

范文一

这首七绝最妙处在虚实相生。前两句以工笔勾勒金银花形态,"金英翠萼"的浓烈色彩与"碧纱"的朦胧形成张力。后两句陡然转入玄理,"清凉"既是药性描述,又是精神隐喻。诗人将防疫草药提升至仙家境界,实则暗讽当时权贵重金求仙而忽视民间良方的荒谬。尾句"一味"二字尤见功力,既指药材单方,又暗含"大道至简"的哲学思考。

范文二

姜可此诗体现清代咏物诗的突破。不同于传统托物言志的套路,诗人抓住金银花"药食同源"的特性展开。"不是儿女态"的否定句式,实际是对花卉诗柔媚传统的反拨。第三句转折极具现代性——将药用植物与道教仙家并置,既保留古典意象又注入现实关怀。这种"以俗入雅"的写法,与同时期《本草纲目拾遗》的学术风气遥相呼应,展现乾嘉学者对日常事物的诗性发现。

关于《金银花露》的考试重点

1. 字词读音:浥(yì)、萼(è)、倚(yǐ)

2. 文学常识:咏物诗发展脉络、性灵派主张

3. 核心意象:金银花(防疫/高洁)、露水(纯净/转瞬)

4. 艺术手法:通感("香透")、双关("一味")、对比(金翠/碧纱)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露浥:__________

(2)一味:__________

答案:

(1)露水浸润

(2)既指药材单方,又暗含独特韵味

二、主旨理解

题目:"清凉一味入仙家"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答案:通过将普通草药与仙境并置,既肯定金银花的实用价值,又暗讽求仙问道的虚妄,体现务实精神。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诗与陆游《卜算子·咏梅》在咏物手法上的异同

答案:同:都采用"物-志"双层结构。异:陆游以梅自喻突出孤傲,姜可以花喻理强调平常事物的非凡价值。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露浥幽香透碧纱"的艺术表现力

答案:通过"浥""透"两个动词形成湿度与香气的通感,碧纱意象既实写晨雾又虚指凡尘阻隔,体现细腻的感知层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