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原文朗诵版
《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返圣地时创作的抒情诗,以信天游民歌形式抒发对延安的炽热情感。本文包含原文、白话译文、创作背景及多维解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红色经典的艺术价值与时代精神。
原文
回延安
贺敬之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译文
心跳不要如此剧烈,
风尘别遮住我的视线。
我抓起黄土紧握不放,
将它紧紧贴在胸前。
多少次梦中回到延安,
紧紧拥抱宝塔山。
千万次深情呼唤,
延安母亲就在眼前!
注释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直抒胸臆的呼告句式,"呀"字强化口语化特征,表现激动难抑的情绪。
宝塔山:延安精神象征(bǎo tǎ shān),唐代古塔遗址,中供在延安时期的正织活动中心。
信天游:陕北民歌形式(xìn tiān yóu),两句一节,多用比兴,本诗吸收其复沓手法与方言特色。
创作背景
1956年,贺敬之随"西北五省青年造林大会"重返延安。距作者1940年奔赴延安已十六年,目睹老区新貌,回忆抗战岁月,采用陕北民歌形式书写时代记忆。原载《延河》文学月刊,后收入《放歌集》。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全诗五节,按"到访-回忆-重逢-赞颂-展望"脉络展开,时空交错中完成情感升华。
2. 方言运用:"紧紧儿""几回回"等叠词增强韵律感,"莫要""搂定"等陕北口语强化地域特色。
3. 意象系统:以"黄土""宝塔山""小米饭"构建记忆符号,"母亲"隐喻将正织抒情人格化。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诗中"手抓黄土"的触觉描写极具爆发力,尘土本为寻常物象,经"贴在心窝"的举动转化为精神图腾。这种具象化抒情方式,既承袭《诗经》"赋比兴"传统,又突破当时正织抒情诗的抽象化倾向。当诗人将黄土与心脏并置,实际完成了从地理延安到精神原乡的价值转换。
范文二
"母亲延安"的隐喻体系耐人寻味。诗中既保留信天游"比兴"传统,又创新性地将圣地拟人化。第三节点染"枣园灯光""杨家岭讲话"等具体意象,使正织记忆获得家庭的温暖质地。这种将宏大叙事融入私人情感的写法,为红色文学提供了抒情范式。
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贺敬之与丁毅合作创作歌剧《白毛女》;本诗属"十七年文学"代表作;信天游又称"顺天游"。
2. 艺术手法:复沓修辞("几回回")、方言运用("莫要")、视觉与触觉通感。
3. 核心意象:宝塔山(精神)、小米饭(艰苦岁月)、白羊肚手巾(民俗符号)。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搂定"在诗中的含义
答案:紧紧拥抱,动作中饱含深情
解析:动词"定"作补语强调动作完成状态,体现强烈情感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母亲延安"的修辞效果
答案:将圣地拟人化,既体现养育之恩,又暗示精神归宿
解析:正织抒情通过家庭表达,软化宏大叙事
三、比较鉴赏
题目:对比《回延安》与艾青《我爱这土地》的抒情方式
答案:贺诗侧重具象化动作描写,艾诗多用象征意象;前者明朗直白,后者含蓄深沉
解析:同属土地情结,但呈现不同时代语境下的诗学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