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赋原文4184字完整版
引导语:《上林赋》是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的代表作,描绘了皇家园林上林苑的壮丽景观与帝王狩猎的恢弘场面,展现了汉帝国的强盛气象。读者可通过本文了解赋体文学的铺陈艺术与汉代宫廷文化的审美取向。
原文
《上林赋》
司马相如
【上阕】
于是乎崇山巃嵸,崔巍嵯峨;
深林巨木,崭岩参嵯。
九嵕嶻嶭,南山峨峨;
岩陁甗锜,摧崣崛崎。
【下阕】
振溪通谷,蹇产沟渎;
谽呀豁閜,阜陵别岛。
崴磈崫廆,丘虚堀礨;
隐辚郁㠥,登降陁靡。
译文
那巍峨的高山险峻陡峭,峰峦叠嶂直插云霄;
幽深的森林古木参天,怪石嶙峋交错纵横。
九嵕山高耸入云,终南山巍然屹立;
山崖如甗似锜,陡峭险峻难以攀援。
溪流在山谷间奔涌,曲折的沟壑纵横交错;
幽深的山洞豁然开朗,丘陵岛屿星罗棋布。
山势起伏如波浪,丘陵洼地连绵不绝;
高低错落的山坡上,草木茂盛随风起伏。
注释
巃嵸(lóng zōng):山势高峻的样子
嶻嶭(jié niè):山高峻貌,典出《诗经·小雅》"渐渐之石,维其高矣"
甗锜(yǎn qí):古代炊具,此处比喻山形如倒置的炊具
谽呀(hān xiā):山谷空旷深邃的象声词
崫廆(wéi guī):山势回旋曲折之貌
创作背景
汉武帝建元年间,司马相如因《子虚赋》得召见,续作此赋。时值汉帝国鼎盛期,上林苑作为皇家猎场,占地三百余里,集天下奇珍异兽。赋中极尽铺陈之能事,既为歌颂帝王威仪,亦暗含讽谏之意。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总-分-总"框架,先宏观描绘山川形胜,再细写苑中动植物,最后归于治国之道
2. 语言艺术:运用43个连绵词、26个叠音词,形成排山倒海的语势
3. 思想内涵:表面颂扬中隐含"劝百讽一"的创作意图,通过奢侈场面的描写暗示节俭之理
4. 表现手法:开创"以字模形"的赋体写法,如"谽呀豁閜"四字皆含"口"旁,模拟山谷回声
鉴赏范文
范文一
《上林赋》最显著的艺术成就在于其空间建构能力。司马相如以文字为画笔,通过"移步换形"的视角转换,将三维园林压缩在二维文本中。如"振溪通谷"四句,先纵向描写溪谷深度,再横向展开丘陵分布,最后用"登降陁靡"完成立体空间塑造。这种多维度的空间叙事,直接影响后世山水画"三远法"的构图理念。
范文二
赋中动物描写具有深刻的符号学意义。作者列举的"麒麟角端""騊駼橐驼"等40余种异兽,实为帝国疆域的物化象征。通过罗列四方贡兽,构建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正织图谱。这种以物证权的写法,开创了"赋地理"的文学传统,在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中得到延续发展。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巃嵸(lóng zōng)、嶻嶭(jié niè)、甗锜(yǎn qí)、谽呀(hān xiā)
2. 文学常识:汉大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劝百讽一"的创作特征
3. 意象分析:山水意象体现"苞括宇宙"的汉代美学,狩猎场景象征帝王威权
4. 名句鉴赏:"荡荡乎八川分流"体现赋体文学的铺排艺术,"地可垦辟"段落的讽谏手法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崔巍:__________
(2)蹇产:__________
答案:
(1)山势高峻
(2)曲折蜿蜒
解析:需结合山形描写理解连绵词的具象化特征
二、主旨理解
题目:如何理解赋末"地可垦辟,悉为农郊"的转折?
答案:表面主张开发苑囿为农田,实则讽谏帝王戒奢从俭,体现汉赋"曲终奏雅"的结构特点
解析:结尾劝诫与全文铺陈形成强烈反差,是"劝百讽一"的典型体现
三、比较鉴赏
题目:《上林赋》与《子虚赋》在创作手法上有何承继关系?
答案:《子虚》首创问答体框架,《上林》扩展为"亡是公"的三方对话;《子虚》侧重诸侯狩猎,《上林》升华至天子威仪,共同构成"赋天子"的完整叙事
解析:两赋存在明显的主题递进与规模扩张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