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可《金银花露》原文阅读与鉴赏
《金银花露》是清代文人姜可咏物抒怀的代表作,以金银花为意象,寄托高洁品格与人生哲思。本文提供完整原文、白话译文、创作背景及多层次解析,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古典佳作。
原文
《金银花露》 清·姜可
玉蕊金英带露新,
攀援无意占芳春。
清霜未改双色质,
薄暮偏宜一缕馨。
岂效夭桃争艳冶,
甘同篱菊守天真。
医人济世寻常事,
何必深山觅隐沦。
译文
金银花带着晨露初绽新蕊,
攀援生长却不争夺春光。
寒霜未能改变它金银双色的本质,
黄昏时分散发独特清香。
从不学娇艳桃花争奇斗艳,
宁愿像篱边秋菊保持本真。
治病救人对它只是寻常小事,
何须刻意隐居深山显高洁。
注释
玉蕊金英:金银花别称,花初开白色(玉蕊),后转金黄(金英)。
攀援:金银花属藤本植物,需依附他物生长。
双色质:指金银花特有的黄白双色特征。
夭桃:典出《诗经》"桃之夭夭",喻艳俗之美。
隐沦:隐居避世,典出《楚辞·招隐士》。
创作背景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姜可任太医院吏目期间,见药圃金银花凌霜而开,感其药用价值与朴素品格,对照官场浮华,遂作此诗。时值清廷严查结党,文人多避谈政事,咏物诗成为精神寄托的重要载体。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前四句状物,后四句言志,符合咏物诗"物-情-理"三重递进传统。
2. 语言艺术:"清霜未改"与"薄暮偏宜"形成张力,凸显坚韧与柔美的统一。
3. 思想内涵:突破"隐士高洁"的窠臼,提出"济世即修行"的新士人价值观。
4. 表现手法:双关运用精妙,"医人"既指花可入药,亦喻文人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诗中"攀援无意占芳春"七字,道尽金银花的精神品格。攀援本是生存所需,却因"无意"二字超脱功利。这种生存智慧与庄子"无用之用"的哲学暗合。诗人将植物生长习性人格化,既保持物性真实,又赋予人文厚度,达到咏物诗的至境。
范文二
尾联"医人济世寻常事"的平淡表述,蕴含深刻的思想突破。清代考据学大兴,学者多埋首故纸堆。姜可以药圃寻常花草为喻,主张知识分子应当回归经世致用的本分。这种思想在乾嘉学派盛行的时代,具有特殊的现实批判意义。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夭(yāo)桃、隐沦(lún)、馨(xīn)
2. 文学常识:咏物诗发展脉络、清代考据学背景
3. 艺术手法:双关修辞、人格化描写、意象对比(金银花vs桃花)
4. 哲学思想:儒家济世观与道家自然观的融合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夭桃:__________
(2)隐沦:__________
答案:
(1)娇艳的桃花,喻浮华之美
(2)隐居避世的生活状态
二、主旨理解
题目:"清霜未改双色质"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品格?
答案:通过金银花不畏寒霜的物性描写,象征坚守本真、不改初心的君子品格。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诗与周敦颐《爱莲说》的立意异同。
答案:同:均以植物喻君子品格。异:《爱莲说》强调超然出世,本诗主张积极入世。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甘同篱菊守天真"的艺术表现。
答案: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典故,以"甘"字表明主动选择,"守"字突出坚守态度,塑造出淡泊却非消极的精神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