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活板原文及翻译讲解

活板原文及翻译讲解

时间:2025-11-24 19:16:01

活板原文及翻译讲解

北宋沈括《活板》是世界最早的活字印刷技术文献,记录了毕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本文将通过原文翻译、技术解析与文学鉴赏,揭示这一伟大发明的历史意义。

原文

《活板》

北宋·沈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

译文

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使用。

从冯道开始印刷五经,之后的书籍都用雕版印刷。

庆历年间,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

方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铜钱边缘,每字一枚,火烧加固。

先准备铁板,上面覆盖松脂、蜡和纸灰混合物。

印刷时,将铁框放在铁板上,紧密排列活字,排满一框为一版。

注释

【板印】指雕版印刷。"板"通"版"

【冯瀛王】即五代冯道,首创官府刻印儒家经典

【钱唇】铜钱边缘,比喻活字厚度仅1-2毫米

【铁范】可拆卸的铁制字框,现代铅字印刷模具雏形

【冒】覆盖,指在铁板上涂布粘合剂

创作背景

1041-1048年间,毕昇在杭州发明泥活字。沈括晚年著《梦溪笔谈》时,详细记录了这项当时未受官方重视的民间发明。北宋雕版印刷虽盛,但刻版费时耗材,活板技术具有性意义。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按"历史沿革-技术原理-操作流程"三部分展开,体现科技文献的严密性

2. 语言特色:动词"刻""布""置""冒"准确描述工艺流程,无冗余修饰

3. 史料价值:唯一完整记载毕昇活字技法的文献,早于欧洲古登堡400年

4. 思想内涵:展现宋代工匠的创新能力与科学思维的萌芽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活板》的科技叙事艺术令人叹服。全文仅150余字,却完整呈现了活字印刷的三大核心工艺:制字、排版、印刷。沈括采用"其法"领起的技术说明体,每个步骤用精确的动词衔接,如"刻-烧-设-冒-置-布",形成严密的工序链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薄如钱唇"的比喻,既直观表现了活字的轻薄特性,又暗含对民间智慧的赞赏——用寻常铜钱作比,暗示这项发明来自市井而非庙堂。

范文二

文中"布衣毕昇"四字蕴含深刻的历史信息。在崇儒尚仕的宋代,沈括特意点明发明者的平民身份,与后文"皆为板本"的官方印刷形成对照。这种记录视角突破了中国传统科技文献"重道轻器"的局限,使《活板》成为罕见的平民科技档案。从"火烧令坚"的细节可见,毕昇已掌握陶土烧结的物理特性,而"满铁范为一板"的标准化操作,更体现出模块化生产的现代工业思维。

关于《活板》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

板(bǎn)印:通"版",雕版印刷

布(bù)衣:平民,非官员身份

钱唇(chún):铜钱边缘,厚度约1.2毫米

铁范(fàn):可重复使用的铁制字框

【文学常识】

1. 沈括:北宋科学家,著《梦溪笔谈》

2. 毕昇:活字印刷发明者,事迹仅见于此文

3. 冯瀛王:五代冯道,首倡官刻儒家经典

【技术要点】

1. 活字材料:胶泥(陶土)

2. 固字方法:火烧烧结

3. 粘合剂:松脂、蜡混合剂

4. 排版工具:铁板、铁范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皆为板本:__________

(2)火烧令坚:__________

答案:

(1)雕版印刷的版本

(2)通过焙烧使坚硬

二、技术理解

题目:活字印刷相比雕版有哪些进步性?

答案:

1. 活字可重复使用

2. 排版灵活便于修改

3. 节省木材和刻工

4. 提高印刷效率

三、文献价值

题目:为何《活板》具有世界科技史意义?

答案:

1. 最早系统记录活字印刷技术

2. 比欧洲古登堡早400年

3. 展现中国古代工匠智慧

4. 体现宋代科技实证精神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薄如钱唇"的表达效果

答案:

1. 比喻生动形象

2. 量化活字厚度

3. 体现工艺精度

4. 显示民间智慧

五、现实启示

题目:毕昇的发明对当代创新有何启示?

答案示例:

1. 创新可来自民间实践

2. 简单材料能实现技术突破

3. 标准化是产业化的基础

4. 实用技术改变文明进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