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上林赋原文美人骨解读

上林赋原文美人骨解读

时间:2025-11-24 18:46:02

上林赋原文美人骨解读

《上林赋》是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的代表作,以铺陈皇家园林上林苑的壮丽景观为核心,暗含讽谏之意。本文通过原文、译文及深度解析,揭示赋中"美人骨"意象的隐喻,展现汉代辞赋的文学魅力与正织智慧。

原文

上林赋(节选)

西汉·司马相如

于是乎离宫别馆,弥山跨谷;

高廊四注,重坐曲阁;

华榱璧珰,辇道纚属;

步櫩周流,长途中宿。

夷嵕筑堂,累台增成;

岩突洞房,俯杳眇而无见。

仰攀橑而扪天,奔星更于闺闼;

宛虹拖于楯轩,青龙蚴蟉于东厢。

译文

那些离宫别馆,布满山野跨越深谷;

高高的回廊四面相连,重叠的楼台曲折环绕;

雕花的椽子装饰玉璧,御道如织纵横交错;

檐下长廊循环往复,长途跋涉需中途夜宿。

削平山峰建造殿堂,层叠楼台垒砌高台;

在岩石洞穴中开凿寝宫,俯视幽深难见其底。

仰身攀援椽子似可触天,流星从宫门穿梭而过;

弯曲的彩虹垂挂栏杆,青龙盘曲在东厢房檐。

注释

华榱璧珰:榱(cuī),屋椽;珰(dāng),瓦当。雕花椽头装饰玉璧,极言建筑奢华。

蚴蟉(yòu liú):龙蛇盘曲貌,典出《楚辞·远游》,暗喻帝王威仪。

岩突洞房:在天然岩洞中开凿寝宫,体现汉代"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

美人骨意象:赋中未直接描写美人,但通过"俯杳眇""仰攀橑"等空间描写,暗喻宫廷美人如建筑般既有婉约曲线又有刚健结构。

创作背景

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司马相如任孝文园令时作此赋。时值汉王朝鼎盛期,上林苑实际面积达340平方公里,集狩猎、祭祀、训练功能于一体。赋中夸张的景物描写,实为讽谏帝王节制游猎之欲。

作品解析

1. 空间叙事:采用"弥山跨谷-俯仰天地"的立体视角,构建宏大的叙事框架。

2. 修辞特色:连续使用"夷嵕筑堂""累台增成"等三字短句,形成铿锵节奏。

3. 正织隐喻:"青龙蚴蟉"暗指诸侯势力盘踞,呼应《周易》"潜龙勿用"的警示。

4. 美学创新:将建筑拟人化,立柱如骨,飞檐似眉,开创"建筑美学"书写范式。

鉴赏范文

范文一

《上林赋》的空间修辞堪称典范。司马相如通过"高廊四注"与"俯杳眇"的视角切换,构建出垂直维度的审美体验。这种书写方式暗合汉代"究天人之际"的哲学追求,将人造景观提升至宇宙象征的高度。其中"奔星更于闺闼"的描写尤为精妙,流星本属天象,却与人间宫阙互动,体现赋家"以大为美"的审美取向。

范文二

节选部分隐藏着微妙的讽谏艺术。"累台增成"四字表面颂扬建筑技艺,实则暗示劳民伤财;"岩突洞房"的幽深景象,暗喻帝王深居简出导致的政令闭塞。这种"劝百讽一"的手法,正是汉代大赋的典型特征。值得注意的是,"美人骨"的隐喻通过建筑曲线呈现,既满足歌颂要求,又保留文人的审美独立性。

关于《上林赋》的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司马相如与扬雄并称"扬马",代表汉代散体大赋最高成就。

关键字词:纚属(lí zhǔ,连绵不断)、蚴蟉(yòu liú,龙蛇盘曲)、华榱(cuī,雕花椽子)。

艺术手法:铺陈排比、虚构夸张、曲终奏雅(篇末讽谏)。

意象体系:建筑意象象征权力秩序,动物意象(青龙、奔星)暗喻天人感应。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弥山:__________

(2)杳眇:__________

答案:

(1)布满山野

(2)幽深遥远

解析:需结合"俯杳眇而无见"的整体语境理解。

二、主旨理解

题目:"青龙蚴蟉于东厢"蕴含怎样的深层含义?

答案:既表现建筑装饰的华丽,又暗喻诸侯势力对中央的潜在威胁。

解析:汉代以东为尊,"东厢"象征权力中心,龙意象常关联正织隐喻。

三、艺术特色

题目:分析"仰攀橑而扪天"的夸张手法效果。

答案:通过触天的夸张描写,强化建筑的高耸巍峨,体现汉代崇尚巨丽的审美趣味。

解析:此类空间夸张手法直接影响后世李白"危楼高百尺"等诗句创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