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沁园春长沙原文高一版

沁园春长沙原文高一版

时间:2025-11-24 19:34:01

沁园春·长沙原文及深度解析

茅泽东《沁园春·长沙》以湘江秋景为背景,抒写青年时代的壮志豪情,展现者的博大胸怀。本文提供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多维鉴赏,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经典词作的艺术价值与思想内涵。

沁园春·长沙

茅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译文

深秋时节独自伫立,望着湘江向北奔流,站在橘子洲头。

远眺群山红遍,层层枫林如染;近看满江碧透,无数船只争相行驶。

雄鹰搏击长空,鱼儿畅游浅底,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

面对辽阔宇宙不禁发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究竟由谁主宰?

曾与众多同伴来此游览,回忆往昔不平凡的岁月。

那时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正盛;书生志气,奔放劲健。

评论国家大事,书写激浊扬清的文章,视权贵如粪土。

可还记得,当年在江心游泳,激起的浪花几乎阻挡飞驰的船只?

注释

【橘子洲】湘江中狭长沙洲,又名水陆洲。

【万山】指岳麓山等湘江两岸群山。

【击】搏击,形容鹰飞矫健有力。

【翔】本指鸟飞,此处形容鱼游轻快自如。

【万户侯】汉代封爵,此处借指大军阀、大官僚。

【遏】阻止。"浪遏飞舟"运用夸张手法表现青年搏击风浪的气概。

创作背景

1925年秋,茅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当时国共合作面临破裂危机,词中"谁主沉浮"的诘问,暗含对领导权的思考。32岁的茅泽东将个人青春记忆与时代命题熔铸为词。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上阕写景抒怀,下阕忆事言志,遵循"起承转合"传统词法。"怅寥廓"三句承上启下,将自然景象升华为哲学思考。

2. 意象运用:"鹰击""鱼翔"等动态意象形成张力,"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构成色彩对比,展现生机勃勃的秋景。

3. 语言艺术:善用动词增强力度,"击""翔""遏"等字如刀刻斧削。"粪土当年万户侯"以俗语入词,凸显叛逆精神。

4. 思想内涵:通过"问苍茫大地"的终极追问,表达改造旧世界的理想,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结合。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沁园春·长沙》最动人处在于将自然之美转化为精神力量。上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观察,实为下阕"书生意气"的伏笔。茅泽东笔下的秋景毫无萧瑟之气,"红遍""碧透"的浓烈色彩,对应着青年者炽热的情感温度。尤其"鹰击长空"的"击"字,既写实又象征,暗示着冲破束缚的生命意志。这种物我交融的写法,超越了传统悲秋主题,开创了现代诗词的新境界。

范文二

词作通过时空转换展现宏阔视野。从"独立寒秋"的现实场景,到"忆往昔"的历史回溯,最终定格"中流击水"的经典画面,形成三维叙事空间。结尾"浪遏飞舟"的夸张描写,将个人记忆升华为时代寓言——1925年的中国正需要这般劈波斩浪的勇气。茅泽东以诗人敏感捕捉到这一精神共振,使个人青春咏叹具有了普遍意义。这种将个体经验历史化的表达方式,正是其词作超越同时代作品的关键。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茅泽东词属豪放派,《沁园春》为双调一百十四字正体。本词作于1925年,收入《毛诗词》1957年版。

【重点字词】舸(gě)大船;遒(qiú)强劲;遏(è)阻止;寥廓(liáo kuò)高远空旷。

【艺术手法】对比(红山/碧水)、夸张(浪遏飞舟)、借代(万户侯)、设问(谁主沉浮)。

【意象体系】"鹰""鱼"象征自由,"万山红遍"暗喻形势,"中流击水"体现斗争精神。

【思想主旨】通过对青年时代的追忆,抒发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体现"与天奋斗"的哲学思想。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漫江碧透:__________

(2)挥斥方遒:__________

答案:

(1)满江清澈见底

(2)意气奔放劲健

二、主旨理解

题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答案:体现对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抒发作主宰历史、改造社会的正织抱负,将自然景象升华为时代之问。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艺术效果。

答案:运用夸张手法表现青年搏击风浪的豪情,"遏"字以反作用力强化气势,将游泳细节升华为时代精神的象征。

四、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词与《沁园春·雪》在抒情方式的异同。

答案:同属豪放风格,都通过壮阔景象抒怀。本词侧重回忆青春明志,《雪》则直接评点历史人物。前者含蓄见深沉,后者直露显磅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