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菊内留香金银花原文阅读完整版

菊内留香金银花原文阅读完整版

时间:2025-11-13 19:41:05

菊内留香金银花原文阅读完整版

本文围绕明代诗人王象春的《菊内留香》展开,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及深度解析,揭示这首咏物诗如何以金银花为载体,寄托文人高洁品格与隐逸情怀。

《菊内留香》明·王象春

疏篱曲径掩秋光,

金蕊银苞暗自香。

不向东风争艳色,

偏于冷露酿寒芳。

译文

稀疏的篱笆与蜿蜒小路遮挡了秋日阳光,

金色花蕊银色花苞正悄然散发幽香。

从不与百花在春风中争奇斗艳,

只愿在寒露时节酝酿清冷的芬芳。

注释

【疏篱曲径】“疏”指稀疏,“曲”读qū,意为蜿蜒。以简朴的田园景物烘托隐逸氛围。

【金蕊银苞】“蕊”读ruǐ,指花心;“苞”读bāo,指未绽的花蕾。金银双色暗喻高洁品格。

【冷露】秋夜凝结的露水,象征清冷孤高的精神境界。

【寒芳】“芳”读fāng,指香气。用通感手法将嗅觉感受转化为品格写照。

创作背景

王象春晚年隐居济南,时值万历后期党争激烈。诗人借金银花秋日独放的特性,表达对政治漩涡的疏离,其《齐音》组诗多此类托物言志之作。

作品解析

1. 结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符合咏物诗“物-情-理”递进模式。

2. 语言:“争”“酿”二字动态对比,突出主动选择的生命态度。

3. 思想:继承陶渊明“芳菊开林耀”的隐逸传统,又发展出更具抗争性的孤傲气质。

4. 艺术:色彩意象(金/银)与触觉意象(冷/寒)的多维交织,强化象征效果。

范文一

诗人以金银花为自我写照,构建出双重反抗体系:空间上拒绝“东风”代表的权力中心,时间上选择“冷露”象征的衰败时令。这种时空双维度的背离,比传统隐逸诗更具哲学深度。“暗自香”的“暗”字尤见功力,既写花香之幽微,又喻精神之独立,与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异曲同工。

范文二

“金蕊银苞”的矿物化修辞值得玩味。将植物特征转化为金属质感,既符合金银花的自然形态,又赋予其永恒价值。这种写法上承李商隐“蓝田日暖玉生烟”的物性改造传统,下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的唯物诗观。全诗最妙处在“酿”字,将无形的香气转化为可积累、可沉淀的精神资本,暗示道德修养需要主动沉淀。

关于《菊内留香》的考试重点整理

【字词读音】苞(bāo)、蕊(ruǐ)、缘(yuán)、酿(niàng)

【文学常识】王象春属明代“历下诗派”,与李攀龙并称“济南二杰”

【意象体系】金银花-高洁、冷露-孤寂、东风-权势

【艺术手法】通感(寒芳)、对比(争/酿)、象征(金银双色)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偏于冷露酿寒芳”的“酿”字:

答案:主动积累沉淀(不可简单译为“产生”)

解析:需结合诗人主动选择的人生姿态理解。

二、主旨理解

题目:后两句体现了怎样的价值观?

答案:拒绝随波逐流的独立精神,在逆境中坚守品格的生存智慧。

解析:注意“不向”与“偏于”构成的转折关系。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诗与元稹《菊花》立意差异

答案:元诗“不是花中偏爱菊”强调个人偏好,王诗“不向东风争艳色”体现群体对抗。

解析:唐代咏菊多闲适,明代常带抗争性。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金蕊银苞暗自香”的表现力

答案:视觉(金银双色)与嗅觉(暗香)交织,“暗”字既写花香隐蔽,又喻品格不彰。

解析:注意感官描写的多层象征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