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原文详细解析
引导语:苏轼《后赤壁赋》以冬夜重游赤壁为主线,通过虚实相生的笔法,展现超然物外的哲思与人生感慨,是宋代散文的巅峰之作。本文将提供原文、译文、注释及深度解析。
原文
后赤壁赋
宋·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
两位客人随行,走过黄泥坂。
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部凋落。
人影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
环顾四周心生喜悦,边走边唱互相应答……
注释
雪堂:苏轼贬居黄州时的居所。
黄泥之坂(bǎn):黄州城东的山坡。
行歌相答:边走边唱互相应和,体现文人雅趣。
巉(chán)岩:险峻的山岩,象征人生困境。
创作背景
元丰五年(1082年)冬,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前次七月游赤壁作《前赤壁赋》后,复于十月再游,心境已从旷达转向更深层的 existential 思考。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采用"现实-梦境-现实"的环形结构,以"开户视之,不见其处"作开放式结尾。
2. 语言艺术:骈散结合,"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等句极具画面感。
3. 思想内涵:通过"孤鹤"意象,表达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与现实的疏离感。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后赤壁赋》最动人处在于其时空交错的叙事张力。苏轼将冬夜赤壁的实景描写("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与梦境中的道士化鹤("翅如车轮,玄裳缟衣")并置,形成现实与超现实的对话。这种笔法不仅拓展了散文的表现维度,更暗示着作者对精神出路的探索——那只最终"掠予舟而西"的孤鹤,实为苏轼理想人格的投射。
范文二
对比前后《赤壁赋》,可发现苏轼思想的微妙转变。前赋以"逝者如斯"的达观作结,后赋却以"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的茫然收尾。这种变化源于贬谪生活的持续压抑,文中"履巉岩,披蒙茸"的艰难攀爬,正是其现实处境的隐喻。值得注意的是,苏轼最终通过文学创作实现了精神超越,使《后赤壁赋》成为困境中文人的精神典范。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苏轼"赤壁三咏"包括前后《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
意象解析:"孤鹤"象征高洁品格,"空明"指月光下澄澈的江景。
名句默写:"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披蒙茸:__________
(2)玄裳缟衣:__________
答案:
(1)拨开杂乱草木
(2)黑裙白衣(指鹤的羽毛)
二、主旨理解
题目:"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表现苏轼对梦境与现实的恍惚感,暗含对人生际遇的困惑和对精神解脱的渴望。
三、艺术特色
题目:分析文中"孤鹤"意象的双重象征意义。
答案:既象征超脱尘世的道家理想("羽衣翩跹"),又暗喻作者孤独的精神状态("戛然长鸣"),体现苏轼儒道思想的矛盾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