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厨房金银原文完整版
《下厨房》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一首生活哲理诗,以厨房劳作比喻人生修行,展现了作者对平凡生活的深刻体悟。本文将呈现完整原文、白话译文及详细解析,帮助读者理解诗中"烟火气里藏真谛"的独特意境。
原文
《下厨房》
清·袁枚
白日烧汤夜作糜,
金刀银釜总相宜。
莫嫌琐碎无奇处,
至味原从淡泊滋。
译文
白天熬煮高汤夜晚烹制米粥,
金制的刀具银制的锅具都用得趁手。
不要嫌弃这些琐碎事平凡无奇,
真正的美味本就源于淡泊的滋味。
注释
1. 作糜(mí):煮粥。"糜"特指煮烂的米粥
2. 金刀银釜:典出《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喻指得心应手的工具
3. 至味:最高境界的美味,语出《吕氏春秋·本味篇》
4. "淡泊滋":采用矛盾修辞法,强调平淡中蕴含真味
创作背景
乾隆三十八年(1773),袁枚辞官隐居随园,专心研究饮食之道。此诗作于其主持《随园食单》编撰期间,反映作者"食中有道"的生活哲学。
作品解析
1. 结构:前两句写实,后两句议论,符合宋诗"先景后理"的典型结构
2. 语言:选用"金""银"等贵重意象与"淡泊"形成张力
3. 思想:提出"琐碎见真章"的生活智慧,暗合禅宗"平常心是道"
4. 艺术:化用庖丁解牛典故,将厨房劳作升华为精神修炼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袁枚以厨房为道场,揭示了中国文人独特的修养方式。诗中"金刀银釜"的华美器具与"淡泊滋"的朴素追求形成巧妙对照,这种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正是中国传统"器以载道"思想的体现。作者将庄子"技进乎道"的哲学落实到炊事劳作中,使得剥葱捣蒜的日常动作获得了形而上的意义。
范文二
该诗最精妙处在于对"至味"的重新定义。不同于传统饮食文学对珍馐美味的追逐,袁枚提出"淡泊滋"才是最高境界。这种审美取向与其"性灵说"诗论一脉相承,都强调本真体验的重要性。诗中"莫嫌琐碎"的劝诫,实则是针对当时文人脱离实际的社会风气,具有鲜明的现实批判意义。
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袁枚"性灵派"代表身份,诗作收录于《小仓山房诗集》
2. 关键字词:糜(mí)、至味、淡泊滋
3. 艺术手法:矛盾修辞、典故化用、以小见大
4. 思想内涵:日常生活审美化、道家养生思想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金刀银釜:__________
(2)至味:__________
答案:
(1)喻指得心应手的厨具
(2)最高境界的美味
二、主旨理解
题目:后两句表达了怎样的生活哲理?
答案:揭示平凡琐事中蕴含人生真谛,强调淡泊朴素才是最高境界的生活智慧。
三、比较鉴赏
题目:与苏轼《猪肉颂》相比,本诗在饮食观念上有何不同?
答案:苏轼追求烹饪技艺的极致,本诗则更注重饮食活动中的精神体验,体现清代文人生活美学的转向。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本诗观点看待现代快节奏生活?
答案示例:在效率至上的时代,更需要从日常琐事中发现生活本真,保持淡泊心态对抗浮躁风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