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无渡河》原文、译文及深度解析
本文围绕汉乐府名篇《公无渡河》展开,系统呈现原文、译文、注释及文学鉴赏,揭示其悲壮内核与艺术价值。
原文
公无渡河
汉·乐府诗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堕河而死,当奈公何!
译文
劝你不要渡河啊,你终究还是渡了河。
坠入河中丧了命,我能拿你怎么办!
注释
公无渡河:公,对男子的尊称;无,通"毋",不要。
竟:终究,表示出乎意料的结果。
当奈公何:奈……何,固定句式,意为"对……怎么办"。
艺术表现:四句三"公"字重复,形成强烈呼告语气。"堕河"与"渡河"形成动作闭环,悲剧张力陡增。
创作背景
此诗出自《乐府诗集·相和歌辞》,据崔豹《古今注》载,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汉代乐府机构采录民间歌谣,此类"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之作,多反映社会底层命运。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十六字浓缩完整叙事,首句劝阻、次句违逆、三句结局、末句悲叹,形成"起承转合"经典结构。
2. 语言艺术:"竟"字暗含宿命感,"堕"字具象化死亡过程,叹词"何"强化无力回天的绝望。
3. 思想内涵:展现人类在自然力量前的渺小,暗含对执着精神的复杂评价——既有批判又有悲悯。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公无渡河》以"劝阻-违逆-死亡-哀叹"的四幕剧结构,完成中国文学史上最精炼的悲剧书写。三处"公"字重复构成情感递进:首句规劝的焦急,次句目睹的震惊,末句哀悼的凄怆。全诗未写渡河原因,这种留白反而赋予作品永恒阐释空间——或是固执己见导致的悲剧,或是向死而生的生命礼赞。
范文二
诗中隐藏着双重视角的激烈碰撞。劝阻者代表着理性认知与生存本能,渡河者则象征着超越理性的精神追求。四言句式特有的短促节奏,模拟了事发瞬间的急促与残酷。末句"当奈公何"的诘问,将个人悲剧升华为人类共同的生命困惑,与希腊悲剧中的命运咏叹形成跨时空呼应。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乐府诗"缘事而发"的创作特征;相和歌辞的音乐属性;"公无渡河"母题在后世文学中的演变(如李白同题诗作)。
关键字词:公(尊称)/无(通假字)/竟(副词用法)/奈……何(固定句式)。
意象分析:"河"既是具体险境,也是命运阻隔的象征;"堕"字动态呈现生命陨落过程。
艺术手法:呼告修辞、动作叙事、留白艺术、四言体节奏控制。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公无渡河:__________
(2)当奈公何:__________
答案:
(1)不要渡过河流
(2)能拿你怎么办
二、主旨理解
题目:"堕河而死,当奈公何"体现了怎样的情感态度?
答案:既包含对逝者的痛惜哀悼,又暗含"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复杂情绪,展现劝阻者对悲剧既预见又无力阻止的深层痛苦。
三、比较鉴赏
题目:对比《公无渡河》与《诗经·氓》中的女性叙事视角差异。
答案:本诗旁观者视角保持情感克制,通过动作白描呈现悲剧;《氓》采用当事人视角,通过心理独白抒发怨愤。前者重瞬间爆发力,后者重情感积累过程。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公无渡河"的悲剧,谈谈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理解。
答案示例:渡河者可视为中国式的悲剧英雄,其行动既包含对自然规律的漠视,也体现突破限制的生命意志。这种精神矛盾体,恰是民族文化中"精卫填海"式执着的文学投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