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夺舅舅原文小说
引导语:本文围绕古代家庭题材小说《掠夺舅舅》展开,通过原文呈现、白话翻译、创作背景解析及艺术鉴赏,揭示明代市井文学中财产争夺与亲情异化的社会现象。
原文
《掠夺舅舅》·佚名
上阕:
舅氏仓皇走,甥儿利刃追。
田宅凭强占,骨肉竟成灰。
下阕:
讼状衙门递,金银官吏媒。
朱门新主笑,旧日哭声哀。
译文
舅舅慌张逃命,外甥持刀紧追。
田产房屋被强行霸占,至亲之情化作尘埃。
诉状递进官府,银钱买通衙差。
豪门换了新主人欢笑,往日的悲泣声犹在耳。
注释
【仓皇】cāng huáng:匆忙慌乱貌。《后汉书》有"夜仓皇出走"记载
【竟成灰】喻亲情彻底破裂,化用白居易"弟兄羁旅各西东"意象
【媒】此处指贿赂中介,明代《折狱奇闻》载"以金为媒"的司法腐败
【朱门】借代富贵之家,杜甫"朱门酒肉臭"的批判性用典
创作背景
明代嘉靖年间土地兼并严重,《戒庵老人漫笔》记载"甥夺舅产"案件年达百余起。作者身为绍兴师爷,亲历多起财产诉讼,以市井口语入诗揭露世风。
作品解析
1. 结构:上下阕形成"暴力掠夺-司法腐败"的因果链条
2. 语言:"利刃追""竟成灰"等短语具强烈视觉冲击
3. 思想:展现商品经济冲击下宗法的崩溃
4. 艺术:白描手法与典故反用形成张力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这首市井题材的讽刺诗,以蒙太奇式场景切换展现明代中期的社会病灶。"利刃追"与"哭声哀"的视听组合,将财产争夺的暴力性具象化。诗人故意选用五言古体——本应庄重的形式承载卑劣的内容,形成强烈的反讽效果。下阕"金银官吏媒"五字,直指司法系统腐败的运作机制,比《》的描写更为犀利。
范文二
作品通过微观家庭冲突折射宏观社会变迁。上阕的"竟成灰"与下阕的"新主笑"构成残酷对照,暗示土地流转中的血腥资本积累。值得注意"媒"字的创造性使用,将婚姻中介词义转化为权钱交易隐喻,这种语言创新体现了市井文学的活力。全诗未作道德评判,但"旧日哭声"的余韵已包含深切的悲悯。
关于《掠夺舅舅》的考试重点整理
【字词读音】仓皇(cāng huáng)、讼状(sòng zhuàng)、媒(méi)
【文学常识】明代市井文学代表,反映嘉靖年间土地问题
【艺术手法】白描叙事、典故反用、视听通感
【核心意象】"利刃"象征暴力掠夺,"朱门"指代权贵阶层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媒:__________
(2)竟成灰:__________
答案:
(1)贿赂中介
(2)完全毁灭
二、主旨理解
题目:"朱门新主笑,旧日哭声哀"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答案:揭露土地兼并过程中新旧权贵的更替与底层民众的苦难,展现财富再分配的残酷性。
三、比较鉴赏
题目:与《红楼梦》"护官符"情节相比,本诗批判角度有何不同?
答案:本诗聚焦亲属间的财产争夺,更具冲击力;"护官符"侧重官场庇护网络,批判范围更广。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田宅凭强占,骨肉竟成灰"的艺术表现力
答案:用"强占"的暴力性与"成灰"的毁灭感形成递进,十四字完成从物质掠夺到精神异化的全过程呈现。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本诗材料论证"传统与现代经济的冲突"?
答案示例:诗中甥舅反目的悲剧,本质是宗法亲情无法适应商品经济下的财产观念,为研究前现代社会转型提供文学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