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贾谊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贾谊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5-11-24 18:33:37

贾谊《过秦论》原文及翻译:汉代政论的巅峰之作

《过秦论》是西汉贾谊剖析秦朝兴衰的政论名篇,以史为鉴揭示暴政必亡的规律,展现了汉代士人的深刻历史洞察力。

原文

过秦论·上篇

贾谊〔西汉〕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译文

秦孝公占据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防守来窥伺周王室政权,怀有席卷天下、统一四海、吞并八方的雄心。

当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律制度,发展农耕纺织,修造攻守武器,对外实行连横策略使诸侯互相争斗。于是秦人不费力气就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祖业,遵循既定策略,向南攻取汉中,向西占领巴蜀,向东割取肥沃土地,向北夺取险要郡县。

注释

崤函之固:xiáo hán zhī gù,崤山和函谷关的险要地势,秦国的天然屏障。

商君佐之:指商鞅变法,确立军功爵制、重农抑商等政策,奠定秦国强盛基础。

连衡:亦作"连横",战国时张仪提出的外交策略,使秦国与东方六国分别结盟,瓦解合纵抗秦之势。

拱手:gǒng shǒu,形容毫不费力,此处暗讽六国畏秦如虎的懦弱。

创作背景

汉文帝时期,诸侯势力膨胀,社会矛盾加剧。贾谊任长沙王太傅期间,针对汉承秦制却未吸取秦亡教训的现实,写下三篇《过秦论》。上篇着重分析秦之强盛过程,中篇论述统一后的政策失误,下篇总结灭亡教训。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欲抑先扬"手法,先极写秦之强盛,后陡转直下写其速亡,形成强烈反差。

2. 语言艺术:善用排比句式,"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等四字短语连用,气势磅礴。

3. 思想内核: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论断,强调治国需德刑并用,对汉代"霸王道杂之"政策有直接影响。

4. 史论价值:开创"以史论政"传统,将具体历史事件上升为普遍政治规律,影响后世《阿房宫赋》等作品。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过秦论》最显著的特点是史论结合的严密逻辑。贾谊以解剖刀般的笔法,将秦朝七十余年历史浓缩为三个发展阶段:变法图强→鲸吞六国→土崩瓦解。每个转折点都配有精准的因果分析,如商鞅变法"内立法度"与"外连衡"的内外配合,统一后"废先王之道"的政策转向。这种将复杂历史简化为清晰演进链条的叙事能力,使文章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

范文二

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堪称典范。当描写秦灭六国时,用"追亡逐北,伏尸百万"的惨烈与诸侯"争割地而赂秦"的懦弱形成对照;写秦亡时又以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的卑微出身与"山东豪俊"的迅速响应制造戏剧性反差。这种多维度的对比不仅强化了批判力度,更揭示了"强弱之势异也"的历史辩证法,展现出贾谊超越时代的史识。

关于《过秦论》的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贾谊是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与晁错并称"贾晁";《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被收入《新书》和《史记》

2. 关键字词:崤(xiáo)函、囊括(náng kuò)、连衡(héng)、隳(huī)名城、锋镝(dí)、瓮牖(yǒu)

3. 名句默写:"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4. 核心思想:批判暴政、强调民本、主张礼法并治

5. 艺术特色:铺陈排比、对比反衬、史论结合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崤函之固:__________

(2)外连而斗诸侯:__________

答案:

(1)占据

(2)通"横",指连横策略

二、主旨理解

题目:《过秦论》通过秦亡教训想向汉王朝传达什么政治主张?

答案:反对严刑峻法,主张施行仁政;强调夺取政权与巩固政权需要不同策略;提醒统治者重视民生疾苦。

三、表现手法

题目:分析"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三句的修辞效果。

答案:使用排比结构和近义动词组合,既形成磅礴气势,又精确区分了军事征服的不同层次,体现秦扩张的缜密步骤。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过秦论》思想,谈谈对"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史现象的理解。

答案示例:贾谊揭示的"攻守异势"规律说明,夺取政权靠武力,巩固政权需民心。任何政权若不能顺应时势调整政策,终将重蹈秦朝速亡覆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