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故都的秋原文

故都的秋原文

时间:2025-11-24 18:33:37

故都的秋原文

引导语:郁达夫散文《故都的秋》以细腻笔触描绘北平秋景,展现文人对于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复杂情感。

原文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译文

秋天无论在何地总是美好的。

但北方秋天的清冷、寂静与悲凉尤为特别。

我千里迢迢从杭州到青岛再到北平,只为品味这故都特有的秋意。

注释

"清":形容秋天气候清爽,亦暗含萧瑟之意。

"静":体现北平秋日特有的安宁氛围。

"悲凉":双关语,既写自然景象,又寄托家国情怀。

创作背景

1934年创作于北平。时值日军侵华前夕,作者借秋景抒发对传统文化消逝的忧虑。

作品解析

1. 结构:以"秋味"为主线串联五幅北平秋景图

2. 语言:善用通感修辞,将视觉、听觉、触觉交融

3. 思想:在自然描写中渗透文化乡愁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文章以"清""静""悲凉"三词立骨,构建起独特的审美空间。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这些寻常景物,经作者点染都成为文化符号。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都市闲人"的描写,在慢节奏的对话中,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都市形成微妙张力。

范文二

郁达夫笔下的秋色具有双重性。槐树落蕊"像花又不是花"的描写,暗示着文化认同的模糊状态。文中反复出现的"破壁"、"疏疏落落"等意象,既是实景描摹,更是对文化危机的隐喻。这种将个人感受与时代焦虑相结合的手法,体现出现代散文的深度。

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柘(zhè)木、驯鸽(xùn gē)

2. 文学常识:郁达夫属创造社代表作家

3. 艺术特色: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

重点试题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来得悲凉"中"悲凉"的含义

答案:既指自然秋意的萧瑟,又暗含作者对时局的忧思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文中"都市闲人"形象的作用

答案:通过市井人物展现北平特有的生活节奏,衬托故都秋韵的文化内涵

三、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像花又不是花"的艺术表现力

答案:运用矛盾修辞,准确捕捉槐蕊特征,暗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尴尬处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