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原文及鉴赏
本文围绕老舍散文《济南的冬天》展开,通过原文呈现、白话翻译、创作背景解析及艺术鉴赏,展现其温润质朴的语言风格与独特的地域情怀。
原文
《济南的冬天》
作者:老舍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
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译文
像我这样习惯北平生活的人,冬天不刮风简直是奇迹;但济南的冬天偏偏没有狂风呼啸。
像我这样刚从伦敦归来的人,冬天见到阳光实属罕见;而济南的冬天却总是晴朗透亮。
热带地区阳光终年酷烈,刺目的晴空反而令人不适。
但在中国北方,能有如此温暖晴朗的冬日,济南确是一块得天独厚的宝地。
注释
响晴(xiǎng qíng):方言词汇,形容天气极为晴朗,阳光通透。
温晴:老舍自创合成词,既指温度适宜,又暗含情感上的温柔感受。
北平与伦敦的对比:通过两个极端气候城市的参照,凸显济南冬日的独特舒适。
“宝地”的修辞:拟物手法将地理空间人格化,流露由衷赞叹。
创作背景
1930年代老舍任教齐鲁大学期间,亲历济南四季变迁。作为旅居多年的异乡人,其观察视角兼具外来者的敏锐与定居者的深情。当时新文学运动倡导白话写作,本文正是用口语化语言描绘地域风光的典范。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对比式开篇,以北平的寒风、伦敦的阴雨反衬济南冬晴,层层递进引出主题。
2. 语言艺术:善用北方方言词汇(如“响晴”),使文本充满生活质感;短句排列节奏明快。
3. 情感表达:通过气候描写传递对第二故乡的认同感,温暖笔调中暗含文化归属意识。
4. 现代性体现:打破传统游记散文模式,以个人体验为叙事核心,体现新文学的人文关怀。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老舍笔下的济南冬日,本质是文化融合的审美结晶。文中“北平住惯的人”与“伦敦回来的人”双重身份,构成观察者的复调视角。当异国阴郁与故都凛冽在记忆里交织,济南的温晴便不仅是气象特征,更成为心灵栖息地的隐喻。方言词“响晴”的运用,既保留地域特色,又通过文学化改造获得普遍感染力。
范文二
散文的艺术张力体现在微观感受的精确捕捉。“没有风声”四字看似平淡,实则蕴含听觉体验向触觉的通感转换。老舍摒弃“寒风怒号”等陈套描写,用否定式表达创造陌生化效果。这种“减法写作”与其说是气候记录,不如说是对北方城市刻板印象的诗意修正,展现出作家对日常经验的提纯能力。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老舍原名舒庆春,京派文学代表,《济南的冬天》选自《老舍散文选》。
关键字词:响晴(xiǎng qíng)、温晴、宝地。
艺术手法:对比衬托、方言运用、通感修辞。
意象分析:“没有风声”象征安宁,“日光”代表希望,“宝地”体现地域自豪。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响晴:__________
(2)宝地:__________
答案:
(1)天气极为晴朗通透
(2)自然环境优越的福地
二、主旨理解
题目:文中北平、伦敦的对比有何作用?
答案:通过极端气候反衬济南冬日的温和宜居,强化地域独特性认知。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语言特色。
答案:以否定句式创造含蓄意境,“风声”的缺席反而强化了宁静体验,体现留白艺术。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现实谈“宝地”概念的现代意义。
答案示例:在城市化进程中,“宝地”启示我们重新审视人与环境的关系,重视地域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