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背影》原文及深度解读
引导语:朱自清散文《背影》以朴实的笔触描绘父亲送别场景,展现中国式父子关系的深沉情感。本文包含原文、白话译文、创作背景及多角度鉴赏,帮助读者理解这一现代文学经典。
原文
《背影》
朱自清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译文
我和父亲已有两年多未见,最难忘的是他离去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去世,父亲丢了工作,真是雪上加霜的日子...
他叮嘱我路上注意安全,晚上别着凉,又托付乘务员照顾我。
我看见他头戴黑布帽,身穿黑马褂和深青色棉袍...
他双手抓住月台边缘,费力地缩腿攀爬,肥胖的身子向左倾斜,显得十分吃力。
注释
"差使交卸":指父亲失业,读音chāi shǐ jiāo xiè。
"祸不单行":不幸的事接连发生,典出《淮南子》。
"攀":抓住东西向上爬,读音pān,体现父亲行动的艰难。
"微倾":细微的身体倾斜,暗示父亲年迈体衰。
创作背景
1925年创作于清华大学任教期间。当时朱自清与父亲因家庭矛盾疏远,回忆1917年祖母丧事期间父亲送别场景。新文化运动背景下,作品突破传统孝道表达,展现真实复杂的亲情。
作品解析
1. 结构:以"背影"为线索,采用倒叙手法,首尾呼应。
2. 语言:白描手法,动词"攀""缩""倾"精准刻画动作细节。
3. 思想:展现传统父子关系的克制与深厚,隐含时代变革中的家庭矛盾。
4. 艺术:通过橘子、月台等日常意象,将抽象情感具象化。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背影》的艺术魅力在于"不写之写"。全文仅四次提及"背影",却构成情感支点。父亲买橘子的场景中,朱自清刻意隐去面部描写,聚焦其笨拙攀爬的姿态。这种视觉留白反而强化了情感的穿透力,让普通劳动者的身形成为父爱的永恒象征。文中"黑布""深青"的冷色调与橘子的暖色形成隐喻,暗示严肃外表下的温情。
范文二
作品展现了新文学对传统伦理的解构与重建。父亲"嘱托茶房"的细节暴露其旧式思维——试图通过人情关系而非直接表达来传递关心。而"我"的眼泪包含双重性:既有对父亲衰老的心疼,也隐含知识分子对旧式父权既抗拒又眷恋的矛盾。这种复杂情感成为现代中国家庭关系的典型写照。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差使(chāi shǐ)、交卸(jiāo xiè)、蹒跚(pán shān)
2. 文学常识:朱自清属文学研究会代表作家,《背影》收入散文集《踪迹》
3. 意象分析:"橘子"象征父爱,"月台"隐喻人生离别
4. 艺术特色:白描手法、细节描写、情感节制表达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交卸:__________
(2)蹒跚:__________
答案:
(1)解除职务
(2)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二、主旨理解
题目:文中三次写到流泪,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第一次因家庭变故伤感,第二次见父亲老态心酸,第三次读信时怀念愧疚。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的表达效果。
答案:通过"混入"的模糊化处理,表现儿子目送父亲时的怅惘,平凡场景中升华永恒亲情。
四、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背影》与鲁迅《父亲的病》中父亲形象差异。
答案:朱自清笔下是传统慈父,鲁迅则批判愚昧家长,反映新文学作家对父权文化的不同态度。
五、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背影》谈中国式亲情表达的特点。
答案示例:中国亲情往往通过行动而非语言传递,在克制中见深厚,这种表达方式既有文化积淀,也可能造成情感隔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