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的原文和鉴赏

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的原文和鉴赏

时间:2025-11-24 18:33:37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的原文与深度解析

北宋名臣范仲淹的边塞词代表作《渔家傲·秋思》,以苍劲笔触描绘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兼具豪放气象与沉郁格调,展现了宋代文人词罕见的铁血风骨。

原文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边塞的秋天风景迥异中原,大雁毫不留恋地飞向衡阳。

四面传来战马嘶鸣与号角声,层峦叠嶂中,孤城在落日狼烟里紧闭城门。

饮一杯浊酒思念万里外的家乡,战功未立哪有归去的可能?

羌笛声伴着满地寒霜,长夜难眠,将军白发丛生,士兵泪落沾襟。

注释

衡阳雁去:相传衡阳回雁峰是雁南飞终点,"无留意"反衬戍卒无法归乡。

燕然未勒:典出《后汉书》,窦宪破匈奴后燕然山刻石记功,此处指战事未胜。

羌管:西北羌族乐器,其声凄切,常与"霜满地"构成边塞诗典型意象。

艺术表现:上阕用"异""孤""闭"字营造肃杀氛围,下阕"酒""笛""霜"层层递进思乡之情。

创作背景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镇守延州。当时西夏屡犯边境,宋军屡败。词人亲历战阵,目睹将士"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的艰苦卓绝,遂作此词。

作品解析

1. 结构创新:突破五代词柔媚格局,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形成"塞外画"与"征夫心"的双重空间。

2. 语言张力:"孤城闭"的静态防御与"边声连角"的动态攻势形成强烈对比。

3. 思想突破:首次在词中表现"勒石燕然"的功业意识,开启苏轼辛弃疾豪放词先河。

4. 艺术特色:以唐人边塞诗手法入词,"千嶂""长烟"等意象宏大,却结于"征夫泪"的细微描写。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此词最动人处在于英雄气与儿女情的交织。上阕"孤城闭"三字力透纸背,既写军事防御的严峻,又暗喻将士心灵的封闭。下阕"浊酒"与"羌管"形成感官闭环:酒入愁肠化作思乡泪,笛声穿耳变成催泪符。范仲淹以统帅身份写普通士兵的哀伤,这种视角下沉在宋代词坛独树一帜。

范文二

词中时空处理极具匠心。空间上由"四面边声"的广角镜头,切换到"霜满地"的特写画面;时间上从"长烟落日"的黄昏延续到"人不寐"的深夜。这种压缩手法使短短六十二字容纳了戍边生活的全部艰辛。末句"将军白发"与"征夫泪"的并置,揭示战争对所有人的平等摧残,具有超越时代的普世价值。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北宋豪放词先驱,收录于《全宋词》,创作于延州防务期间。

关键字词:燕然(yān rán)指燕然山;羌管(qiāng guǎn)即羌笛;嶂(zhàng)指直立如屏障的山峰。

意象体系:雁(迁徙)、孤城(隔绝)、霜(肃杀)共同构成边塞悲秋图。

知识全解:该词打破"词为艳科"传统,与《岳阳楼记》同为范仲淹"先忧后乐"精神的文学呈现。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无留意"

答案:毫无留恋之意,反衬戍卒有家难归的处境。

解析:需结合雁的迁徙习性与人类羁旅对比理解。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的情感表达

答案:以酒与空间的巨大反差,表现思乡之情的浓烈与归乡之路的渺茫。

解析:数字对比是唐宋诗词常用手法,此处"一"与"万"形成张力。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词与王维《使至塞上》的边塞描写差异

答案:王诗"大漠孤烟直"展现盛唐气象,范词"长烟落日孤城闭"充满宋代的忧患意识。

解析:时代背景决定文学气质,需联系唐宋国力变化分析。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将军白发征夫泪"的现实意义

答案示例:揭示战争对参与者的平等伤害,任何立场的军事冲突最终都由个体生命承担代价。

解析:古诗现代解读需避免简单比附,应把握人类共通情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