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与深度解析
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通过对赤壁古战场的描绘与周瑜形象的追忆,抒发壮志未酬的感慨。读者将通过本文了解其雄浑意境、历史背景及深刻的人生哲思。
原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译文
长江滚滚东流,浪花冲刷尽千古英雄。
旧营垒西侧,人们传说那是三国周瑜作战的赤壁。
陡峭石壁刺破天空,怒涛拍击江岸,卷起千万堆雪浪。
壮丽江山如画卷,曾涌现多少豪杰。
遥想周瑜当年,小乔刚嫁给他,英姿勃发。
手持羽扇头戴纶巾,谈笑间让敌军战船化为灰烬。
神游故国战场,该笑我多愁善感,过早生出白发。
人生犹如梦境,且洒一杯酒祭奠江月。
注释
乱石穿空:形容赤壁山势险峻,"穿空"(chuān kōng)意为直插云霄。
千堆雪:比喻浪花飞溅,化用李白"卷起沙堆似雪堆"意境。
羽扇纶巾:纶(guān)巾,青丝头巾。此处颠覆武士形象,突显儒将风采。
酹江月:酹(lèi),以酒洒地祭奠。将人生感慨寄托于永恒自然。
创作背景
元丰五年(1082)苏轼谪居黄州时作。此时他因"乌台诗案"被贬,表面豁达内心郁愤。黄州赤壁实非三国战场,词人借题发挥,以历史纵深消解现实苦闷。
作品解析
1. 时空结构:上阕写眼前江景与历史联想,下阕聚焦周瑜再转回自身,形成现实-历史-现实的回环。
2. 意象对比:"乱石惊涛"的壮阔与"华发早生"的苍凉形成张力。
3. 艺术手法:白描与夸张并用,"灰飞烟灭"四字浓缩战争场面。
4. 思想内核:表面怀古,实为自我开解,最终以"江月"意象达成精神超越。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词中"乱石穿空"三句堪称宋词写景绝唱。苏轼将静态山石动态化,"穿"字赋予岩石凌厉气势,"拍"字拟人化波涛力量,"卷"字则展现浪花的瞬息万变。三个动词形成排比攻势,配合"雪"的比喻,构建出视听交融的立体画面。这种笔力非豪放派不能为,亦暗含词人对生命激情的向往。
范文二
"人生如梦"的慨叹需结合苏轼处境理解。此时他四十五岁,正当壮年却遭正织放逐。词中极写周瑜"雄姿英发",正是反衬自身"早生华发"的失意。但苏轼并未沉溺悲愤,末句"酹江月"将个体忧伤融入宇宙永恒,体现其"天地境界"。这种从历史观照到哲学超脱的升华,正是苏词最动人处。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豪放派代表词作,开创以诗为词新境界。
关键字词:纶(guān)巾、酹(lèi)、樯橹(qiáng lǔ)。
意象体系:大江(历史长河)、赤壁(英雄舞台)、江月(永恒象征)。
艺术特色:虚实相生、今昔对照、大气磅礴的意境营造。
重点试题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雄姿英发"在词中的含义
答案:形容周瑜英武挺拔、神采飞扬的年轻将领形象
解析:"英发"侧重精神气质,与下文"华发"形成年龄对比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人生如梦"体现的思想情感
答案:既含正织失意的无奈,又透出看破荣辱的旷达,反映苏轼儒道交融的复杂心态
解析:需结合"酹江月"的主动行为理解其超越性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词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怀古方式
答案:苏轼侧重借古抒怀,主观抒情强烈;辛弃疾多客观评史,忧国情怀更显
解析:两词皆"以古鉴今",但艺术处理迥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