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原文及译文:盛唐爱情悲剧的史诗重构
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核心,通过精湛的叙事艺术展现了权力与情感的深刻矛盾。本文将呈现标准原文、白话译文、详实注释,并附创作背景解析与鉴赏范文。
原文
长恨歌
白居易〔唐代〕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译文
唐玄宗贪恋美色渴望绝代佳人,统治天下多年却寻访不得。
杨家有个女儿刚刚长大,养在深闺里无人知晓。
天生的美丽姿色难以埋没,终有一日被选到君王身边。
她回眸一笑便生出百般娇媚,六宫嫔妃都黯然失色。
春寒时节赐浴华清池,温润的泉水洗涤着如凝脂般的肌肤。
侍女搀扶时更显娇弱无力,这正是初受恩宠的时刻。
如云的鬓发配着花般容颜,金步摇在行走间轻轻晃动。
芙蓉帐里共度温暖春宵,只恨春宵太短太阳已高挂,从此君王再不早朝。
注释
汉皇:借指唐玄宗,唐代诗人常用汉喻唐。
御宇:统治天下。"御"读yù,指帝王治理。
凝脂:典出《诗经·卫风》"肤如凝脂",形容肌肤白嫩柔滑。
金步摇:唐代贵族妇女头饰,行走时随步摇动,读bù yáo。
艺术表现:前八句通过"回眸一笑""六宫失色"的对比描写,以细节展现杨妃魅力;"春宵苦短"运用反衬手法,凸显沉迷程度。
创作背景
元和元年(806年),白居易任盩厔县尉时,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谈及李杨故事。王质夫提议白居易作诗,陈鸿作传,遂有《长恨歌》与《长恨歌传》。此时距安史之乱仅五十年,民间仍流传着各种版本的宫廷秘闻。
作品解析
1. 叙事结构:采用七言歌行体,以时间顺序展开,从"重色思倾国"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形成完整叙事闭环。
2. 语言特色:既有"温泉水滑洗凝脂"的细腻描写,又有"六军不发无奈何"的宏大叙事,体现白居易"老妪能解"的创作主张。
3. 思想内涵:表层写爱情悲剧,深层暗含对玄宗荒废朝政的讽喻,形成"讽"与"情"的双重主题。
4. 艺术创新:打破传统宫怨诗格局,将历史事件与民间传说融合,开创"长恨"主题诗歌新范式。
鉴赏范文
范文一
《长恨歌》最动人处在于矛盾修辞的运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中,"有时尽"与"无绝期"构成语义悖论,将具体的历史事件升华为永恒的审美意象。白居易刻意模糊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界限,让杨妃形象在"祸水"与"情痴"之间保持张力,这种含混性正是诗歌超越时代的关键。
范文二
诗中空间转换极具匠心。从长安皇宫到蜀地行宫,从人间到仙境,地理位移暗示情感进程。"行宫见月伤心色"一句,以月为媒介连接时空,使自然景物成为情感的物化符号。这种"情—景—事"的三维叙事结构,比单纯抒情更富戏剧性,为后世《梧桐雨》《长生殿》等戏曲提供了文学原型。
关于《长恨歌》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
1. 御宇(yù yǔ):统治天下
2. 凝脂(níng zhī):典出《诗经》,形容肌肤白嫩
3. 鼙鼓(pí gǔ):古代军用小鼓,代指战乱
文学常识:
1. 歌行体特点:七言为主,可换韵,叙事性强
2. 创作时间:元和元年(806年)
3. 相关作品:陈鸿《长恨歌传》,元稹《连昌宫词》
意象系统:
1. 自然意象:月亮(见证)、梧桐(孤寂)、春风(往昔)
2. 人工意象:霓裳羽衣(奢华)、金钗(信物)、马嵬坡(转折点)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御宇多年求不得 御宇:__________
(2)云鬓花颜金步摇 步摇:__________
答案:
(1)统治天下
(2)古代妇女头饰,行走时摇摆
二、主旨理解
问:"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反映了怎样的情感矛盾?
答:展现唐玄宗作为君主必须牺牲爱妃与作为恋人无力保护的巨大痛苦,权力与情感的尖锐冲突在此达到高潮。
三、比较鉴赏
题目:《长恨歌》与杜甫《哀江头》在处理马嵬事变时有何不同?
答案:白居易侧重个人情感悲剧的渲染,用"血泪相和流"强化戏剧性;杜甫则注重历史反思,"明眸皓齿今何在"充满沧桑感。前者重艺术真实,后者重历史真实。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的艺术效果。
答:通过"迟迟""耿耿"的叠词运用,具象化表现玄宗度夜如年的心理时间;星河意象既写实景又隐喻天人永隔,达到情景交融的至高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