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隆中对原文及翻译

隆中对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5-11-24 18:33:37

隆中对原文及翻译:诸葛亮战略构想的千古绝唱

《隆中对》是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时提出的战略规划,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的理论基础。本文完整呈现原文与白话译文,解析其历史背景与战略智慧。

原文

隆中对

诸葛亮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译文

自从董卓乱政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兵,占据州郡的人数不胜数。

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低微且兵力薄弱,但最终战胜袁绍,由弱变强,不仅靠天时,更在于人谋。

如今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天子号令诸侯,确实不能与他正面抗衡。

孙权占据江东,已历三代,地势险要且民心归附,贤能之士为其效力,可作为盟友而不可图谋。

荆州北靠汉水、沔水,南达南海之利,东接吴郡、会稽,西通巴蜀,乃兵家必争之地,但其主刘表无力坚守。

益州地势险要,沃野千里,是天府之国,汉高祖曾凭此成就帝业。

将军身为皇室后裔,信义闻名天下,若能广纳英才,礼贤下士。

先占据荆、益二州,凭险固守,西与诸戎和好,南抚夷越各族,外结孙权,内修政事。

待天下有变,派上将率荆州军攻取宛城、洛阳,将军亲率益州军出秦川。

如此,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复兴。

注释

【董卓】东汉末年权臣,其专权引发诸侯讨伐。

【人谋】指曹操的谋略,强调主观能动性。

【岩阻】险要地势,体现地理战略意识。

【高祖】汉高祖刘邦,暗喻刘备可效法先祖。

【秦川】关中平原,暗示北伐路线。

创作背景

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时曹操已统一北方,孙权坐稳江东,刘备却屡战屡败。诸葛亮在草庐中分析时局,提出"跨有荆益"的战略构想,为刘备指明发展道路。

作品解析

1. 结构严谨:先分析天下大势,再提出"三步走"战略(取荆益→固守发展→待机北伐),逻辑清晰。

2. 语言特色:善用对比(曹操"名微众寡"却取胜)、排比("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增强气势。

3. 思想价值:体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儒家理念,强调"人谋"的决定性作用。

4. 艺术手法:以史为鉴(举高祖事例),虚实结合(既有现实分析又有远景规划)。

鉴赏范文

范文一

《隆中对》展现诸葛亮对时局的精准把握。开篇"豪杰并起"四字勾勒汉末乱世,随即用曹操以弱胜强的案例,揭示"人谋"重于"天时"的核心观点。分析曹操"不可争锋"、孙权"可为援"的论断,体现差异化竞争思维。最精彩处在于提出"跨有荆益"的构想,既考虑地理优势(荆州四通八达,益州易守难攻),又兼顾政治基础(刘备汉室宗亲身份),堪称古代地缘政治学的典范。

范文二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构建了完整的战略体系。其"三步走"计划包含空间布局(荆益两州)、民族政策(和戎抚越)、外交策略(结好孙权)、内政建设(修明政治)等多维要素。结尾"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双重目标,既满足刘备政治抱负,又顺应士人复兴汉室的心理期待。这种将短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相结合的思维方式,超越同时代其他战略家,至今仍具启示意义。

考试重点整理

【字词读音】胄(zhòu)、沔(miǎn)、会(kuài)稽

【文学常识】"三顾茅庐"典故出处,与《出师表》的关联

【知识要点】三国鼎立格局的理论基础,诸葛亮的战略思想

【意象分析】"天府之土"象征资源保障,"秦川"代表北伐路线

【名句理解】"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体现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豪杰并起:__________

(2)国险而民附:__________

答案:

(1)同时兴起

(2)地势险要且百姓归顺

解析: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复合词含义。

二、主旨理解

题目:《隆中对》提出的核心战略是什么?

答案:先取荆益二州建立根据地,外联孙权,内修政理,待时机成熟分兵北伐。

解析:战略包含地理选择、外交策略、时机把握三个层次。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隆中对》与《出师表》的思想连续性。

答案:《隆中对》是战略规划,《出师表》是实践总结。前者强调"人谋"主动性,后者体现"鞠躬尽瘁"的践行精神,共同构成诸葛亮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

解析:两篇文献分别作于诸葛亮27岁和46岁时,体现思想的发展性。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隆中对》思想分析现代企业竞争?

答案示例:企业应准确判断市场格局(如诸葛亮分析曹、孙势力),选择差异化发展路径(取荆益),注重资源整合(和戎抚越),等待市场机遇(天下有变)。

解析:战略思维的普适性在于对要素的系统考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