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原文与深度解析
本文全面解读杜甫晚年经典绝句,包含原文注译、创作背景、艺术分析及考试要点,揭示诗中自然意象与家国情怀的深层联结。
原文
《绝句二首·其一》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译文
春日阳光下的江山格外秀丽,
春风送来花草的阵阵芳香。
泥土解冻燕子衔泥筑巢,
暖沙上鸳鸯相依而眠。
注释
迟日:春日。《诗经·豳风》"春日迟迟"演化
泥融:冻土消融。融(róng),溶解义
沙暖:河滩沙粒吸收阳光热量
艺术表现:四句皆对仗,动静相生,冷暖色调交织
创作背景
公元764年作于成都草堂。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转衰,杜甫在相对安定的蜀地暂得栖身。此诗属《绝句二首》组诗,反映诗人观察自然的独特视角。
作品解析
1. 结构:四句两联工整对仗,形成"远近-动静"双重空间结构
2. 语言:白描手法,选用"丽""香""融""暖"等触觉性词汇
3. 思想:表面写景实则寄托对和平生活的珍视,暗含时代创伤记忆
4. 艺术:以乐景写哀情,明快画面下隐含盛衰对比的深层张力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杜甫此诗展现"以少总多"的艺术功力。二十字中浓缩春日典型意象:阳光、江山、花草、燕子、鸳鸯,构成多维审美空间。"迟日"典故的化用,将个人体验接入《诗经》的时间长河。尾联动物意象的对照尤为精妙,"飞"与"睡"的动态平衡,暗示战乱后人对安宁的渴求。黄生《杜诗说》评此诗"写景物而情在其中",正是此理。
范文二
诗中潜藏双重时间维度。表层是自然的春日时序,深层是历史的盛衰周期。"江山丽"的宏大视角与"睡鸳鸯"的微观特写形成张力,反映诗人对唐王朝"中兴"表象的清醒认知。王安石曾仿此诗作"春风又绿江南岸",但杜诗特有的沧桑感难以复制。清代浦起龙指出,读杜诗需"透过一层看",此篇正是典范。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迟(chí)日、泥融(róng)、鸳(yuān)鸯(yāng)
2. 文学常识:七绝平起首句不入韵式,杜甫晚年诗风转变标志
3. 艺术手法:视听嗅触多感官描写,意象并置的蒙太奇效果
4. 核心考点:自然意象的象征意义(燕子=生机,鸳鸯=安宁)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迟日"在诗中的特殊含义
答案:化用《诗经》的春日代称,既指具体节气,又暗含时光流逝感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沙暖睡鸳鸯"的情感表达
答案:通过动物安眠景象,反衬诗人对和平生活的珍视,隐含对战乱的创伤记忆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此诗与杜甫《春望》的抒情差异
答案:同写春日,《春望》直抒国破之痛,此诗则以乐景衬哀情,体现晚年含蓄深沉风格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泥融飞燕子"的炼字艺术
答案:"融"字兼具温度感与动态感,与"飞"形成因果关系,展现生命复苏的细腻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