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原文和鉴赏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原文和鉴赏

时间:2025-11-24 18:33:37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原文与深度解析

本文全面解读晚唐诗人杜牧的七律名篇,涵盖原文、白话翻译、字词注释、创作背景及艺术鉴赏,并附考试重点与试题解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与豁达情怀。

原文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

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

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

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

牛山何必独沾衣。

译文

江水倒映秋色雁群初南飞,

我与友人携酒登临青山翠微。

人间难得开怀畅笑,

定要插满菊花尽兴而归。

只需痛饮美酒酬谢重阳佳节,

不必登高怅叹落日余晖。

古往今来人生终归如此,

何必像齐景公在牛山泪湿衣襟。

注释

【江涵秋影】"涵"读hán,指江水包容秋色倒影,以水映天手法展现开阔意境。

【翠微】青翠山色,语出《尔雅》,此处代指齐山。

【牛山典】《晏子春秋》载齐景公登牛山感伤生死而泣,杜牧反用其意。

【酩酊】读mǐng dǐng,大醉状,呼应前句"开口笑"的放纵之态。

【落晖】夕阳,隐喻人生迟暮,与"佳节"形成情感张力。

创作背景

会昌四年(844年)重阳节,42岁的杜牧任池州刺史,与友人张祜同登齐山。时值牛李党争后期,诗人历经宦海沉浮,借登高抒发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首联绘景,颔联言志,颈联抒怀,尾联用典,符合七律起承转合规范。

2. 语言艺术:"涵""携"等动词精准,"菊花插满头"的夸张手法强化放达形象。

3. 思想内核:表面写及时行乐,深层蕴含对生命局限的清醒认知,体现晚唐文人特有的悲剧意识。

4. 艺术对比:尾联反用牛山典故,与王维"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直抒胸臆形成鲜明差异。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诗中"菊花须插满头归"的狂放举止,实则是诗人对生命焦虑的审美超越。杜牧将重阳登高的传统题材进行改造:不再强调思亲怀远,而是通过酩酊大醉、满头菊花的反常行为,构建出一个挣脱礼法束缚的文人形象。这种佯狂姿态下,藏着对仕途困顿的清醒认知,尾联用典更将个人感慨升华为永恒的人生困境思考。

范文二

杜牧此诗最见炼字功力。"涵"字使静态秋景具有流动感,"携"字暗含主客相得之趣。颈联"但将""不用"形成选择关系,揭示诗人的人生态度:主动选择当下欢愉来消解必然的悲剧。这种带有存在主义色彩的生存智慧,使其区别于简单及时行乐的主题,展现出晚唐诗歌特有的哲理深度。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杜牧字牧之,号樊川,晚唐"小李杜"之一,七律成就仅次于杜甫。

【关键意象】"菊花"象征高洁与生命韧性,"落晖"隐喻时光流逝。

【艺术手法】反用典故、虚实相生、以乐景写哀情。

【思想主旨】表面旷达中隐含对生命短暂的深刻认知。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翠微:__________

(2)酬:__________

答案:

(1)青翠的山色

(2)答谢、回报

二、主旨理解

题目:"牛山何必独沾衣"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死观?

答案:反对过度感伤生命短暂,主张以豁达态度面对人生必然,体现道家顺其自然的思想。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尘世难逢开口笑"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案:承上启下,既解释携酒登高的原因,又为后文放纵行为作铺垫,揭示诗人对现实困境的超越方式。

四、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杜牧此诗与李白《将进酒》的异同。

答案:同:皆借酒抒怀。异:李白展现盛唐的自信张扬,杜牧体现晚唐的理性克制;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是积极呐喊,杜牧"古往今来只如此"是冷静洞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