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使至塞上》原文与鉴赏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边塞诗的代表作,以雄浑笔触描绘塞外风光,暗含孤寂与壮怀。本文提供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深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诗中意象与情感。
原文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
轻车简从去边疆慰问,途经属国已过居延。
如飘飞的蓬草越过汉家关塞,似北归的大雁飞入胡地云天。
浩瀚沙漠中烽烟笔直上升,黄河尽头落日浑圆。
在萧关遇见侦察骑兵,得知主帅正在燕然前线。
注释
【属国】汉代对附属国的称呼,此处指凉州。
【居延】古地名,在今甘肃张掖西北。
【征蓬】随风飘转的蓬草,喻漂泊无定。
【孤烟】烽火台报警的狼烟,唐代边塞诗中常见意象。
【萧关】古关隘名,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燕然】燕然山,东汉窦宪破匈奴后刻石记功处,代指前线。
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大破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奉旨劳军。此行实为政治排挤,诗中"征蓬"意象暗含身世飘零之感。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前四句叙事,后四句写景,末两句点题,形成"起承转合"的完整结构。
2. 语言艺术:"直""圆"二字以几何线条勾勒边塞奇观,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
3. 情感表达:表面写壮丽风光,实则通过"孤烟""归雁"等意象流露孤寂心境。
4. 历史映射:末句用窦宪燕然勒石典故,暗示对唐军战功的期许。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堪称唐代边塞诗的巅峰之笔。诗人用最简练的线条构图:垂直的狼烟与地平线形成直角,浑圆的落日与蜿蜒的长河构成对比。这种几何美感不仅源于真实观察,更暗含诗人对宇宙秩序的体悟。王维早年精研绘画,此句正体现其"诗中有画"的艺术追求。
范文二
全诗以空间位移为线索,从"汉塞"到"胡天",从"萧关"到"燕然",形成宏大的地理叙事。值得注意的是,"征蓬""归雁"的意象构成精妙对仗:诗人如蓬草般被迫出塞,却羡慕大雁自由归巢。这种双向移动的空间张力,深刻揭示了仕途浮沉与精神归属的矛盾,使边塞风光承载了更丰厚的人生况味。
考试重点整理
【字词读音】属(zhǔ)国、征蓬(péng)、燕(yān)然
【文学常识】王维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兼通诗画音乐
【艺术手法】白描手法、意象并置、用典(燕然勒石)
【思想情感】爱国情怀、羁旅之思、宇宙意识
【名句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空间构图与哲学意味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属国:__________
(2)征蓬:__________
答案:
(1)附属的藩国
(2)飘飞的蓬草,喻漂泊命运
二、主旨理解
题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答案:通过直线与曲线的对比构图,展现塞外苍茫壮阔的景象,在雄浑中透露出孤独感,体现诗人对自然秩序的深刻感知。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王维《使至塞上》与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抒情方式差异
答案:王诗以冷静观察呈现含蓄情感,岑诗以夸张比喻抒发热烈情怀;前者重空间构图,后者重色彩渲染,代表盛唐边塞诗两种美学范式。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的深层含义
答案:表面记录偶遇侦察兵的场景,实则用窦宪燕然勒石的典故,既赞美唐军战功,又暗含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叙事中蕴含多重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