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集原文及翻译
《兰亭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兰亭雅集时所作的诗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本文包含原文、译文、注释及鉴赏,全面解读这一文学与书法双绝的经典之作。
原文
《兰亭集序》
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译文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年,三月初,我们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举行修禊仪式。
众多贤士都来了,老少齐聚。这里有高峻的山岭,茂密的树林和修长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周围。
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大家依次坐在水边。虽然没有音乐演奏的盛况,但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畅快地抒发幽深的情怀。
注释
修禊(xì):古代除灾祈福的仪式,农历三月上巳日在水边举行。
流觞(shāng)曲水:将酒杯放在弯曲的溪水上漂流,停在谁面前谁就饮酒作诗。
映带:景物相互映衬。
幽情:深远的思绪。
创作背景
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等41位名士在会稽兰亭举行修禊仪式。时值东晋偏安江南,士大夫崇尚清谈,此次雅集反映了当时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
作品解析
1. 结构上:先交代时间地点,再写环境人物,最后抒发感慨,层次分明。
2. 语言上:四字句为主,间以散句,节奏明快又不失变化。
3. 思想上:体现了魏晋士人追求自然、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
4. 艺术上:情景交融,意境清远,为后世文人雅集树立典范。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兰亭序》展现了东晋士人的审美追求。开篇"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八个字,勾勒出清幽雅致的自然环境。这种对自然山水的热爱,正是当时文人逃避政治纷争、寻求精神寄托的表现。王羲之以简练的文字,将一次普通的文人聚会升华为具有永恒美学价值的文化事件。
范文二
文中"一觞一咏"的生活方式,体现了魏晋风度。没有豪华的排场,只有简单的酒器和随性的吟咏,却能达到"畅叙幽情"的境界。这种返璞归真的雅趣,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王羲之将书法艺术与文学创作完美结合,使《兰亭序》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不朽经典。
关于《兰亭序》的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东晋永和九年(353年)创作,王羲之被誉为"书圣"。
2. 重点字词:修禊(xì)、流觞(shāng)、映带、幽情。
3. 艺术特色:骈散结合的语言风格,清新自然的意境营造。
4. 思想内涵:反映魏晋士人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
5. 历史地位:中国书法史上最重要的行书作品,文学与书法双绝。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修禊:__________
(2)映带:__________
答案:
(1)古代在水边举行的除灾祈福仪式
(2)景物相互映衬
二、主旨理解
问:"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了作者崇尚简朴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反映了魏晋士人超脱世俗的审美情趣。
三、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写景特色。
答:用八个字勾勒出兰亭的优美环境,以山、林、竹等意象营造出清幽雅致的意境,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
四、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兰亭序》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在思想情感上的异同。
答:相同点是都表现出对自然的向往;不同点是《兰亭序》更多表现文人雅趣,而《归去来兮辞》则体现归隐田园的决绝。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兰亭序》中体现的"魏晋风度"?
答示例:魏晋风度指当时士人追求精神自由、崇尚清谈的生活方式,《兰亭序》通过文人雅集的形式,展现了超脱功利、回归自然的精神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