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刘禹锡的诗《望洞庭》原文和鉴赏

刘禹锡的诗《望洞庭》原文和鉴赏

时间:2025-11-24 18:33:37

刘禹锡《望洞庭》原文与深度解析:山水诗中的哲学境界

本文完整呈现唐代诗人刘禹锡七绝名篇《望洞庭》的原文、白话译文与逐句注释,结合中唐贬谪背景剖析诗中"白银盘里一青螺"的独特意象,通过三篇专业鉴赏范文揭示诗人将自然观照升华为人生哲思的艺术手法,并附中考高频考点与典型试题解析。

原文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

秋夜的月光与洞庭湖水交融辉映

平静的湖面如未经打磨的铜镜般朦胧

远望洞庭湖中青翠的君山

恰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注释

两相和:月光与水色相互映衬。"和"读hé,指和谐交融的审美状态

镜未磨:古铜镜需打磨方能清晰,此处喻月光下湖面的朦胧质感

青螺:古代女子画眉用的黛螺,此处比喻湖中君山的形状与色彩

白银盘:月光照耀下的湖面形成的银色镜面效果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途中。经历永贞革新失败后的二十年贬谪生涯,诗人逐渐形成"沉舟侧畔千帆过"的达观心态。洞庭秋夜引发的审美体验,实为诗人超越政治挫折的精神投射。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前两句写近景微观,后两句转远景宏观,形成由细节到整体的视觉逻辑

2. 语言艺术:"镜未磨"的陌生化比喻突破前人"水平如镜"的常规表达

3. 思想内涵:将山水空间关系提炼为"大与小"的哲学思考,暗含贬谪文人的自我定位

4. 意象创新:"青螺"意象兼具形态肖似与色彩对比的双重审美效果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诗中"镜未磨"的独创性比喻值得玩味。传统诗歌多以明镜喻静水,刘禹锡却刻意强调"未磨"的模糊感。这种非常规表述既符合月光下湖水波光粼粼的物理特性,又暗喻诗人历经政治挫折后看待世事的辩证眼光——绝对清晰未必是认知的最高境界,朦胧中反而能见出万物和谐的本质。

范文二

"白银盘里一青螺"的空间构图具有现代美术的构成意识。白银盘的大面积冷色调与青螺的小面积暖色形成强烈视觉对比,宏阔湖山被提炼为案头清供般的精致意象。这种艺术处理展现中唐诗人"纳须弥于芥子"的审美能力,将盛唐的雄浑气象转化为内敛的精神观照。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刘禹锡"诗豪"之称的由来,其山水诗对柳宗元的继承与发展

核心意象:"青螺"作为贬谪文学中自我渺小化的象征意义

艺术手法:动静结合(秋月静/湖光动)、虚实相生(实写湖景/虚写人生)

思想情感:表面写景,实则表达"处江湖之远"的从容心态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潭面无风镜未磨"中"未磨"的含义

答案:指未经打磨的铜镜表面朦胧模糊的状态,此处形容月光下湖面泛着细微波纹的视觉效果

二、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后两句的比喻手法及其效果

答案:将洞庭湖比作"白银盘"突出月光的冷色调与湖面的广阔,君山喻为"青螺"强调其玲珑形态。大小意象的强烈对比既展现宏观视野,又暗含贬谪文人以小观大的生命智慧。

三、主旨理解

题目:全诗如何体现刘禹锡"境生象外"的诗学主张?

答案:通过"湖光秋月""白银青螺"等具体物象的组合,构建出超越视觉表象的哲学意境,在山水描写中渗透着对宇宙关系的思考,实现景物与理趣的高度统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