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及翻译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5-11-24 18:33:37

白居易《长恨歌》原文及翻译:盛唐爱情的史诗悲歌

《长恨歌》是白居易创作的长篇叙事诗,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核心,展现盛唐由盛转衰的历史画卷。本文将提供完整原文、白话翻译、典故注释,并深入分析其艺术手法与思想内涵。

《长恨歌》原文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中略三十八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话译文

唐玄宗痴迷美色思念绝代佳人,统治天下多年却始终未能寻得。

杨家有个女儿刚刚长大成人,养在深闺中无人知晓。

天生的美丽容颜难以埋没,终于有一天被选到君王身边。

她回眸一笑便生出百般娇媚,后宫所有嫔妃都黯然失色。

(中略对应翻译)

七月七日在长生殿中,夜半无人时两人窃窃私语。

在天上愿做比翼双飞的鸟儿,在地上愿为枝干相连的树木。

纵然天地有终结之时,这份遗憾却永远没有尽头。

注释解析

"汉皇":借汉代指唐玄宗,避直斥当朝之讳。

"六宫粉黛":代指后宫嫔妃,"粉黛"原指化妆品,此处借代修饰。

"比翼鸟":出自《山海经》,雌雄各有一目一翼,须并翼方能飞翔。

"连理枝":两树枝条交缠生长,象征忠贞爱情,典出《搜神记》。

"此恨":既指生死别离之恨,亦暗含对盛世崩塌的怅惘。

创作背景

元和元年(806年),白居易任盩厔县尉,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谈及天宝遗事,王质夫提议:"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白居易遂作此诗,陈鸿另撰《长恨歌传》。此时距安史之乱仅五十年,民间仍流传大量玄宗轶事。

作品解析

1. 叙事结构:采用"乐极生悲"的戏剧性转折,前段极写华清宫宴乐,后段陡转马嵬兵变,形成强烈反差。

2. 语言艺术:善用感官描写,"温泉水滑洗凝脂"触觉、"仙乐风飘处处闻"听觉,构建沉浸式场景。

3. 思想内涵:超越简单讽喻,既批判玄宗荒淫误国,又深切同情其人性困境,体现诗人复杂的历史观。

4. 意象系统:以"芙蓉帐""翡翠衾"象征奢靡,以"孤灯挑尽"暗示孤独,意象群具有隐喻连续性。

鉴赏范文

范文一:时空交织的叙事艺术

《长恨歌》开创性地将历史时间与神话空间交织。前半部分严格按时间顺序叙述,从"春宵苦短日高起"到"渔阳鼙鼓动地来",展现安史之乱的因果链。后半部分则转入蓬莱仙山的超现实空间,方士"排空驭气奔如电"的描写,使诗歌获得史诗般的时空跨度。这种结构既保持历史叙事的严谨,又为爱情主题注入永恒色彩。

范文二:双重批判下的情感张力

诗中存在明显的双重声音:作为士大夫的白居易批判"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政治失误;作为诗人的白居易却着力渲染"君王掩面救不得"的人性困境。在描写马嵬坡之变时,"花钿委地无人收"的细节冷静客观,而"魂魄不曾来入梦"又饱含同情。这种张力使作品超越简单道德训诫,成为对权力与人性矛盾的深刻反思。

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

凝脂(níng zhī):形容肌肤白嫩光滑

鼙鼓(pí gǔ):古代军用小鼓

迤逦(yǐ lǐ):曲折连绵貌

2. 文学常识:

新乐府运动代表作品,叙事诗巅峰之作

"一篇长恨有风情"(白居易自评)

3. 意象体系:

自然意象:春风/秋雨(时间流逝)

宫廷意象:金屋/玉楼(奢靡生活)

神话意象:蓬莱/方士(超越现实)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御宇:__________

(2)委地:__________

答案:

(1)统治天下

(2)散落在地上

解析:"御"本指驾车,引申为掌控;"委"含抛弃义,需结合"花钿"理解。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深层含义。

答案:表面写爱情遗憾的永恒性,实则包含三层内涵:个人情感的执着、历史兴亡的慨叹、人类永恒的缺憾美追求。以有限与无限的对比深化主题。

解析:结句的"恨"字是全诗诗眼,需结合叙事脉络多维度解读。

三、艺术手法

题目:举例说明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答案:①"回眸一笑"与"宛转蛾眉马前死"形成命运对比;②"仙乐风飘"与"夜雨闻铃"构成乐哀对比;③"春从春游"的繁华与"落叶满阶"的凄凉形成盛衰对比。

解析:多重对比强化了历史沧桑感,需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