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的原文及写作手法
《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的经典散文,通过对西北高原白杨树的刻画,讴歌了北方军民坚韧不屈的精神品格。本文将从原文、译文、创作背景、艺术特色等方面展开分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篇托物言志的典范之作。
原文
《白杨礼赞》
茅盾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黄的是土,未开垦的处女土,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
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译文
白杨树确实非同寻常,我要歌颂白杨树!
汽车在辽阔无边的黄土高原上疾驰,映入眼帘的是一幅黄绿交织的巨幅地毯。
黄色的是未经开垦的原始土壤,形成于数十万年前地质运动造就的黄土高原表层;绿色则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见证——成片的麦田。
微风拂过,麦田泛起层层绿浪。此时方能体会古人创造"麦浪"一词的精妙,若非神来之笔,必是千锤百炼的语言结晶。
黄绿两色铺展至天际,平坦得如同磨刀石。若不是远处连绵的山峰提醒,几乎忘记汽车正行驶在高原之上。
注释
"黄绿错综":色彩对比形成强烈视觉冲击,暗示自然与人文的对抗融合。
"坦荡如砥":比喻高原平坦开阔,"砥"指磨刀石,读音为dǐ。
"麦浪":化用《诗经·小雅·大田》"芃芃黍苗"意象,赋予动态美感。
艺术表现:以色彩构图奠定雄浑基调,通过视觉转换(远山提醒)增强空间纵深感。
创作背景
1941年茅盾赴新疆讲学途中,目睹西北高原军民在贫瘠环境中顽强生存的景象。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作者借白杨树的形象,讴歌北方军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总-分-总"框架,开篇点题,中间展开具体描写,结尾升华主题。
2. 语言特色:善用比喻(如"大毡子""磨刀石")和对比(黄绿/自然人文),增强画面感。
3. 思想内涵:通过"树—人—精神"三层递进,完成从具象到抽象的象征转换。
4. 艺术创新:打破传统咏物诗的婉约风格,创造刚健雄浑的现代散文范式。
鉴赏范文
范文一
《白杨礼赞》最显著的艺术成就在于象征手法的多层运用。表层描写白杨树"笔直的干""绝不旁逸斜出"的形态特征,中层对应北方农民"朴实坚强"的性格特点,深层则象征中华民族"压迫不倒"的民族气节。这种"物—人—精神"的三重象征结构,使简单的景物描写获得史诗般的厚重感。特别是文中四次重复"白杨树是不平凡的",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犹如战斗号角般铿锵有力。
范文二
茅盾在本文中创造了独特的空间美学。开篇以移动视角(行驶的汽车)展开全景式扫描,接着镜头推近聚焦白杨特写,最后以"贵族化的楠木"反衬收束。这种电影蒙太奇式的空间调度,将黄土高原的苍茫、白杨林的挺拔、远山的绵延有机融合,构成具有纵深感的立体画卷。更巧妙的是,所有空间意象都服务于精神表达——高原象征抗战的艰难环境,白杨代表不屈的人民,楠木暗指逃避现实的阶层,形成完整的意象系统。
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
错综(cuò zōng):交错混杂
旁逸斜出(páng yì xié chū):树枝从侧面斜伸出去
婆娑(pó suō):盘旋舞动的样子
2. 文学常识:
本文创作于1941年,收录于茅盾散文集《见闻杂记》
3. 艺术手法:
象征手法、对比手法(白杨/楠木)、空间转换技巧
4. 核心意象:
白杨树—北方农民—民族精神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坦荡如砥:__________
(2)旁逸斜出:__________
答案:
(1)平坦得像磨刀石
(2)从侧面斜伸出去
二、主旨理解
题目:"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通过拟人化描写,表达对白杨树品格的崇敬,实则讴歌具有这些品质的抗日军民,体现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白杨礼赞》与陶铸《松树的风格》在象征手法上的异同。
答案:相同点:都采用"托物言志"手法;不同点:茅盾侧重群体象征(北方军民),陶铸侧重个体品格;茅盾语言雄浑,陶铸风格质朴。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现实,谈谈"白杨精神"在当代的价值。
答案示例:在物质丰富的今天,白杨树象征的坚韧不拔、迎难而上的品格尤为珍贵。这种精神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初心,在浮躁社会中坚守本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