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原文及翻译解析
引导语:北宋苏洵《六国论》以战国六国灭亡为鉴,剖析"赂秦而力亏"的深层原因,语言犀利,逻辑严密,是古代论说文典范。本文提供全文注释、创作背景及鉴赏要点。
六国论
[宋]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译文
六国灭亡,并非兵器不锋利,战术不高明,根本弊端在于贿赂秦国。
贿赂导致国力亏损,这才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问: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贿赂吗?
回答是:不贿赂的国家因贿赂国家而灭亡。
失去强大盟友,便难以独自保全。
所以说:弊端在于贿赂秦国。
注释
【兵不利】兵器:音bīng,作战器械;利:锋利
【赂秦】赂:音lù,用财物讨好别国,此处特指割地求和
【互丧】相继灭亡。互:交替;丧:音sàng,丧失国家
【独完】单独保全。完:完整,保全
创作背景
苏洵于北宋仁宗时期创作此文。当时辽、西夏屡犯边境,朝廷岁贡银绢以求和,情形酷似战国赂秦。作者借古讽今,警示妥协政策之害。
作品解析
一、结构特点:开篇立论"弊在赂秦",通过设问推进论证,形成"总-分-总"闭环。
二、语言艺术:善用短句与排比,"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字双否定强化观点。
三、思想价值:提出"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连锁反应论,超越简单因果分析。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六国论》最震撼处在于其现实穿透力。当苏洵写下"赂秦而力亏"时,笔锋直指北宋朝廷的岁币政策。文中"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的递进描写,生动展现妥协政策的累积性危害。这种将历史教训转化为正织预警的写法,使论说文具有了谏书的尖锐性。
范文二
苏洵论证的严密性体现在多重逻辑建构。先否定表面原因(兵不利),确立核心论点(弊在赂秦),再通过"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辩证分析,完成论证闭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盖失强援"的"盖"字,这个推断词的使用,展现出宋代士大夫注重理据的思辨特质。
考试重点整理
一、重点字词:
赂(lù):行贿/割地求和
互丧(sàng):相继灭亡
独完:单独保全
二、文学常识:
1. 苏洵与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2. 本文属史论,收录于《嘉祐集》
三、核心观点:
"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连锁反应论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弊在赂秦:__________
(2)不能独完:__________
答案:
(1)割地求和
(2)单独保全
二、主旨理解
题目:"不赂者以赂者丧"体现了怎样的正织智慧?
答案:揭示国际关系中妥协政策的连带危害,强调战略同盟的重要性。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六国论》与贾谊《过秦论》的论证方法差异
答案:《过秦论》侧重历史进程描述,《六国论》专注因果逻辑分析,后者更具思辨性。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赂秦而力亏"的观点,分析当代国际关系案例
答案示例:可应用于分析绥靖政策后果,说明单方面让步可能助长霸权气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