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杜甫《蜀相》原文和鉴赏

杜甫《蜀相》原文和鉴赏

时间:2025-11-24 18:33:37

杜甫《蜀相》原文和鉴赏

引导语:杜甫《蜀相》通过咏怀三国名相诸葛亮,抒发对英雄功业未竟的惋惜与自身壮志难酬的悲慨。本文将呈现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多维度解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诗中历史情怀与艺术匠心。

原文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译文

诸葛丞相的祠堂去哪里寻觅?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之地。

碧草映照石阶自成春色,树丛中黄鹂徒然唱着悦耳鸣啼。

当年三顾茅庐筹划天下大计,辅佐两朝展现老臣赤胆忠心。

可惜北伐未胜先病逝军中,千百年来让志士泪洒衣襟。

注释

【锦官城】成都别称,汉代曾设锦官于此

【自春色】"自"字暗含荒凉,草木不管人世变迁

【空好音】"空"字强化物是人非之感

【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两朝】蜀汉先主刘备、后主刘禅两代君主

【出师未捷】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病逝五丈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杜甫初到成都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漂泊西南,在拜谒武侯祠时触景生情。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形象与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产生深刻共鸣。

作品解析

1. 结构布局: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叙事抒情,起承转合分明

2. 炼字艺术:"自""空"二字以乐景写哀,暗藏历史沧桑感

3. 用典技巧:浓缩"三顾茅庐""六出祁山"等典故于十四字中

4. 情感张力:末句将个人悲怆升华为千古英雄的集体共鸣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蜀相》最动人处在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映照。杜甫笔下的武侯祠草木葱茏却游人稀少,这种冷清与诸葛亮生前的赫赫功业形成强烈反差。"自""空"二字堪称诗眼,既写出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又暗示英雄已被时间遗忘。诗人表面凭吊古人,实则浇自己块垒。末句"泪满襟"的不仅是杜甫,更是所有怀抱理想却遭遇挫折的志士仁人。

范文二

此诗展现出杜甫七律的典范成就。颔联工整的对仗中暗藏转折,"映阶碧草"与"隔叶黄鹂"本是明媚春景,但"自春色""空好音"立即将画面蒙上寂寥色彩。颈联以十四字概括诸葛亮一生,高度凝练的叙事能力令人叹服。尾联突破时空限制,将个体悲剧升华为永恒的人类困境,这种跨越千年的情感共鸣,正是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典型体现。

关于《蜀相》的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频烦(pín fán)、长使(cháng shǐ)

2. 文学常识:七言律诗四联分工、沉郁顿挫风格定义

3. 艺术手法:乐景写哀、用典浓缩、时空跳跃

4. 意象解读:森森柏树象征忠贞,碧草黄鹂反衬寂寥

5. 思想内涵:忠君爱国、壮志未酬、历史虚无感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自春色:__________

(2)开济:__________

答案:

(1)自成春色(暗含无人欣赏之意)

(2)开创大业并匡济危时

二、主旨理解

题目:"出师未捷身先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既痛惜诸葛亮功业未成,又暗含自身报国无门的悲愤,形成古今英雄的命运共鸣。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蜀相》与陆游《书愤》在英雄观上的异同

答案:两诗都崇敬鞠躬尽瘁的忠臣形象,但杜甫侧重历史反思,陆游强调现实抗争。杜诗沉郁苍凉,陆诗悲壮激昂。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艺术效果

答案:以明媚春景反衬祠堂冷清,"自""空"二字使景物带主观色彩,实现乐景写哀的双重意境。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出师未捷身先死"论述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答案示例:该句揭示崇高事业的价值不仅在于结果,更在于奋斗过程本身。正如诸葛亮虽未成功,但其精神成为民族脊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