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李煜《浪淘沙令》原文和鉴赏

李煜《浪淘沙令》原文和鉴赏

时间:2025-11-24 18:33:37

李煜《浪淘沙令》原文和鉴赏

南唐后主李煜的《浪淘沙令》以梦境与现实交织的手法,抒写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词中"流水落花"的意象成为千古绝唱。本文将呈现完整原文、白话译文、字词注释,并深入解析其艺术特色与情感内核。

原文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南唐】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译文

帘幕外春雨淅沥,春日将尽。

丝绸被褥抵不住五更的寒意。

梦中忘却了囚徒身份,贪恋片刻欢愉。

独自一人切莫倚栏远眺,故国山河无限。

离别时轻易,再见却难。

像流水带走落花,春天一去不返,今昔犹如天上人间。

注释

潺潺(chán):雨声连绵不断。

阑珊:衰落将尽。白居易诗:"诗情酒兴渐阑珊"

罗衾(qīn):丝织被褥。《楚辞》"翡翠珠被,烂齐光些"

一晌(shǎng):片刻。冯延巳词:"一晌凭阑人不见"

天上人间:比喻境遇悬殊。白居易《长恨歌》:"天上人间会相见"

创作背景

公元975年宋军攻破金陵,李煜降宋被俘,软禁汴京三年间创作此词。据宋人笔记载,后主每于春雨之夜命故妓作乐,闻者莫不掩泣。这种囚徒生活与帝王记忆的强烈反差,催生出词中"天上人间"的悲怆。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上阕写梦醒后的现实感受,下阕抒故国之思,末句以自然意象收束全篇,形成时空交错的环形结构。

2. 语言艺术:白描手法中暗藏匠心,"不耐寒"既写春寒料峭,又喻内心凄冷;"贪欢"二字写尽苟且偷生的屈辱。

3. 意象系统:春雨、落花、流水构成衰败意象群,与"天上人间"的对比形成巨大张力。

4. 情感表达: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切换,展现亡国之君"日夕以眼泪洗面"的精神困境。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浪淘沙令》最动人处在于虚实相生的叙事策略。上阕"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恍惚,与醒来后"罗衾不耐五更寒"的残酷现实形成尖锐对照。词人有意模糊时间界限——春雨既可以是梦醒时所见,又暗喻整个南唐的凋零。下阕"独自莫凭栏"的自诫,实为无法自控的心理写照。清代周济评此词"粗服乱头,不掩国色",正是肯定其不加雕饰的真挚。

范文二

李煜将抽象愁绪具象化的能力堪称绝妙。"流水落花春去也"七字中,流水喻时间永恒,落花指故国消亡,春去暗示人生暮年。这三个递进意象最终凝结为"天上人间"的哲学感悟。值得注意的是,词中所有景物都带有主观色彩:春雨不是滋润而是侵凌,落花不是唯美而是哀婉。这种物我交融的写法,开北宋婉约词先河。

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潺(chán)潺、阑(lán)珊、衾(qīn)、晌(shǎng)

2. 文学常识:李煜词分期(前期宫廷享乐,后期亡国哀思)、婉约派代表

3. 艺术手法:虚实结合、意象叠加、今昔对比

4. 意境特征:哀婉凄迷、沉郁苍凉

5. 历史关联:宋灭南唐事件(975年)、"违命侯"封号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词中的意思:

(1)阑珊:__________

(2)一晌:__________

答案:

(1)将尽、衰落

(2)片刻

解析:需结合具体语境,注意古今异义。

二、主旨理解

题目:"流水落花春去也"包含几层象征意义?

答案:时间流逝(流水)、故国消亡(落花)、人生迟暮(春去),三层递进构成生命体验的完整图式。

解析:李煜善用自然意象承载多重隐喻。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李煜《虞美人》与《浪淘沙令》的抒情方式差异。

答案:《虞美人》直抒胸臆("问君能有几多愁"),《浪淘沙令》借景抒情("帘外雨潺潺")。前者如江河倾泻,后者似暗流涌动。

解析:同题材作品可能采用不同表现手法。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天上人间"在现代语境中的启示意义?

答案示例:警示世人珍惜当下,命运转折可能旦夕之间;同时启示逆境中保持精神超越的可能。

解析:经典文本的解读需兼顾历史语境与当代价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