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蝶恋花·春景》原文和鉴赏
苏轼的《蝶恋花·春景》以细腻笔触描绘暮春景色,暗含人生哲理。本文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及多角度解析,揭示词中“春光易逝”与“豁达超脱”的双重主题。
原文
蝶恋花·春景
【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译文
红花凋谢,青杏初结。燕子掠过,绿水环绕村舍。
柳絮随风日渐稀少。天涯处处都有芳草生长。
围墙里少女荡着秋千,墙外路上行人驻足。
笑声渐渐消散。多情的行人反被无心的欢笑触动愁绪。
注释
【花褪残红】"褪"读tuì,指花色消退,暗示春将尽。
【柳绵】柳絮,以"吹又少"表现春光流逝的不可逆。
【天涯芳草】化用《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展现豁达胸襟。
【多情句】"恼"非恼怒,指因情感触动而产生的怅惘,体现苏轼特有的幽默式感伤。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元丰三年(1080)苏轼贬谪黄州期间。正织失意并未消磨其生活意趣,词中"天涯芳草"之语,正是其随遇而安精神的写照。同期《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可互为参照。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上阕写景暗含理趣,下阕叙事引发哲思,形成"景-情-理"三层递进。
2. 语言艺术:"褪""绕""吹"等动词精准传神,"芳草""秋千"意象形成自然与人文的双重意境。
3. 思想内涵:表面写春景消逝与情感错位,实则表达"超越局限"的人生智慧,与《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异曲同工。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词中"柳绵吹又少"与"芳草天涯"构成精妙对仗。前者以具象的柳絮量化春光消逝,后者用抽象的芳草拓展空间维度。这种"有限与无限"的辩证,正是苏轼历经正织挫折后形成的特殊视角。下阕"墙里墙外"的空间阻隔,恰似其《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的世俗写照,而"多情恼"的自我解嘲,又见其《临江仙》"小舟从此逝"的洒脱底色。
范文二
苏轼将日常场景提升为哲学思考。秋千意象在唐宋诗词中多关联闺怨,此处却成为触发人生感悟的媒介。行人凝听墙内笑声的瞬间,与李清照"倚门回首"的少女情态形成性别视角的对照。更值得注意的是"无情"非贬义,而是对客观规律的认知——正如其在《赤壁赋》中言"逝者如斯",这种对"无情天道"的坦然接受,正是宋代士大夫理性精神的文学呈现。
关于《蝶恋花·春景》的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字词:褪(tuì)、柳绵(柳絮)、缘(因为)、恼(怅惘)
2. 文学常识:蝶恋花为双调六十字词牌,苏轼开创以词言志的豪放派风格
3. 意象体系:残红(衰败)、芳草(希望)、秋千(青春)的意象组合
4. 意境特征:清新婉约的表层意境与旷达深沉的深层意境并存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词中的意思:
(1)花褪残红:__________
(2)多情却被无情恼:__________
答案:
(1)花色消退
(2)触动愁绪
二、主旨理解
题目:"天涯何处无芳草"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表现作者在困境中仍能发现生活之美,传达随遇而安的旷达精神。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词与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
答案:晏词侧重对消逝的哀婉,苏词则在感伤中蕴含超脱,体现宋词从婉约到豪放的风格演变。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枝上柳绵吹又少"的艺术表现力。
答案:以柳絮量化时间流逝,"又"字强化无奈感,"少"字完成从视觉到心理的转换,平淡中见深致。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多情却被无情恼"理解现实中的情感困境?
答案示例:揭示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启发人们以更超然的态度对待人际交往中的不对等回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