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马说原文及翻译

马说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5-11-24 18:33:37

马说原文及翻译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寓言体杂文,借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讽刺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现象。文章以精炼的笔触揭示深刻社会问题,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原文

《马说》

唐·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但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手中受辱,和普通马一起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能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要吃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按普通马喂养。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表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照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能理解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好马!"

唉!是真的没有好马吗?是真的不认识好马啊!

注释

伯乐:春秋时相马专家,姓孙名阳。

祗(zhǐ):同"只",仅仅。

骈(pián)死:并列而死,指与普通马同死。

槽枥(cáo lì):马槽和马厩。

一石(dàn):古代容量单位,约合现在120斤。

外见(xiàn):表现在外。

策:马鞭,这里作动词用,驱使。

创作背景

韩愈生活在中唐时期,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许多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作者曾三次上书宰相求仕未果,对人才被埋没的现象有切身感受。本文约作于贞元十一年(795年),是其《杂说》四篇中最著名的一篇。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采用递进式论证,先提出"伯乐与千里马"的依存关系,再描述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遭遇,最后点明"不知马"的本质。

2. 语言艺术:善用对比手法,"常有"与"不常有"形成强烈反差;反问句"安求其能千里也"增强批判力度;结尾双重反问发人深省。

3. 思想内涵:表面写马,实则写人,揭露封建制度下人才被压抑的社会现实,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4. 艺术特色:寓言体与议论相结合,借物喻人,以小见大,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鉴赏范文

范文一

《马说》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其象征手法的运用。韩愈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识才者比作伯乐,通过马与人的类比,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隐喻系统。文中"食不饱,力不足"的描写,实则暗示人才得不到应有的待遇;"执策而临之"的统治者形象,生动展现了当权者的傲慢无知。这种借物言志的手法,使抽象的社会问题变得具体可感,增强了批判的力度。

范文二

文章的情感表达极具层次感。从开篇冷静的论述,到中间对千里马遭遇的痛惜,再到结尾"呜呼"的悲叹,情感逐渐升温。特别是"天下无马"与"其真不知马也"的对比,将愤懑之情推向高潮。这种情感变化与逻辑论证相得益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动人,体现了韩愈散文"气盛言宜"的独特风格。

关于《马说》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祗(zhǐ)、骈(pián)、槽枥(cáo lì)、石(dàn)、见(xiàn)

2. 文学常识: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古文运动倡导者;《杂说》是其寓言体杂文代表作。

3. 知识要点:文章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比喻手法的作用;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4. 意象意境:千里马象征怀才不遇之士,伯乐象征慧眼识才之人,形成"识才"与"埋没"的二元对立意境。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__

(2)才美不外见:__________

答案:

(1)并列而死

(2)表现出来

解析:注意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

二、主旨理解

题目:《马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达了对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现象的愤慨,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同时讽刺了统治者不识人才的愚昧。

解析:要从"马"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经历两方面作答。

三、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表达效果。

答案:运用反问句式加强语气,揭示问题的本质不在于没有人才,而在于当权者不识人才,点明全文主旨,发人深省。

解析:注意双重反问的递进关系和感情色彩。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马说》的观点看待现代社会的人才培养?

答案示例:现代社会既要培养"千里马"式的人才,更要建立"伯乐"式的识才机制,创造人尽其才的环境,避免人才浪费。

解析:结合原文寓意,联系现实进行合理延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