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关于惊蛰节气的诗词

关于惊蛰节气的诗词

时间:2025-11-20 16:35:02

关于惊蛰节气的诗词

惊蛰的雷声划破长空,蛰伏的虫蛇苏醒,泥土的气息与草木的芬芳交织成早春的序曲。古人以诗笔记录这一生机勃发的时刻,将自然律动与人间情怀熔铸于字里行间。这些诗篇如同时光的刻度,丈量着天地万物的苏醒与诗人内心的悸动。

1、《观田家》

韦应物〔唐代〕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韦应物以白描手法勾勒出惊蛰时节的农耕图景。首联“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点明节气特征:细雨滋润百草,春雷唤醒蛰虫。诗中“田家几日闲”至“饮犊西涧水”六句,层层递进展现农人繁忙的春耕场景,与“仓禀无宿储”的贫苦形成反差。末句“方惭不耕者”流露诗人对劳苦民众的深切同情,这种民本思想在唐代田园诗中尤为珍贵。全诗以惊蛰为时间坐标,将自然物候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体现出诗人观察的细腻与胸襟的宽广。

2、《惊蛰》

左河水〔当代〕

一声霹雳醒蛇虫,几阵潇潇染绿红。

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春耕。

当代诗人左河水用简练笔触捕捉惊蛰的典型意象。首句“霹雳醒蛇虫”化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万物出乎震”的典故,以雷霆之力象征阳气升腾。次句“潇潇染绿红”通过雨润花木的视觉转换,暗合“草木萌动”的物候特征。后两句转入江南地域特色,“九九”指冬至后第八十一天,此时暖风催耕,田野由枯黄转为“融融翠野”。全诗四句皆含动态动词“醒”“染”“送”“启”,形成连贯的生机图谱,体现当代人对传统节气的诗意重构。

3、《惊蛰家人子辈为易疏帘》

范成大〔宋代〕

二分春色到穷阎,儿女祈翁出滞淹。

幽蛰夜惊雷奋地,小窗朝爽日筛帘。

长安道上红尘里,金谷园中锦绣檐。

解得老夫无好况,眼明差喜换轻纤。

范成大此诗以家常细节映衬惊蛰气象。开篇“二分春色”暗指仲春时令,“幽蛰夜惊”直扣题旨,雷震地动的磅礴与“日筛帘”的柔美形成对照。诗中“长安道”“金谷园”的繁华意象,反衬诗人简朴的疏帘生活,末句“眼明差喜换轻纤”透露文人雅趣。这种将节气体验融入日常琐事的写法,体现宋诗“以俗为雅”的特质。疏帘的更换既是应季之举,又隐喻心灵对春光的接纳,物候变化与人生境遇在此达成微妙共振。

4、《秦楼月·浮云集》

范成大〔宋代〕

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

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

玉炉烟重香罗浥。拂墙浓杏燕支湿。

燕支湿。花梢缺处,画楼人立。

这首小令展现惊蛰时节的声色光影。上阕“轻雷隐隐”以听觉开启画面,配合鹁鸠怒鸣、杨枝摇曳的动感;下阕转入闺阁场景,“玉炉烟重”的氤氲与“浓杏燕支”的艳色构成感官交响。结句“画楼人立”的静态剪影,与前述喧嚣形成张力,暗含思妇的孤寂。范成大善用密集意象堆叠节气氛围,如“绿杨风急”暗合“东风解冻”的物候,“燕支湿”呼应“桃始华”的惊蛰三候,体现宋词“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艺术追求。

5、《甲戌正月十四日书所见》

张耒〔宋代〕

正月十四日,立春才五日。

轻雷已发声,蛰户方启蛰。

儿童笑相语,蝇虎出幽室。

微物亦乘时,昼夜催不息。

老农告我言,此日雨尤吉。

春膏近可卜,生计当渐实。

张耒以纪实笔法记录惊蛰前后的民间观察。诗中“轻雷发声”与“蛰户启蛰”形成因果链,“蝇虎出幽室”的细节印证《夏小正》中“昆蚩抵亢”的记载。儿童笑语与老农吉兆的穿插,构建出天人感应的生活哲学。“微物乘时”四句揭示节气对万物的统一律令,而“春膏近可卜”则体现农耕文明对雨水的渴盼。这种将物候现象、童趣场景与农谚智慧熔于一炉的写法,彰显宋代诗人对民间生活的深度参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