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深度解析
本文全面解读《孟子·告子下》名篇,包含文言原文、白话译文、字词注释、创作背景及考试重点,揭示逆境成才的永恒哲理。
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间耕作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子中被举荐,管仲从狱官手中获释,孙叔敖从海滨隐居处被任用,百里奚从奴隶市场被赎回。
所以上天要赋予重大使命时,必定先使他的意志受折磨,筋骨受劳累,肠胃受饥饿,身体受困乏,每做事情都受干扰,以此激发心志坚韧性情,增强原本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有过错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才能奋起作为;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语中,才能被人理解。
国内没有守法之臣辅佐之君,国外没有敌对势力侵扰,这样的国家往往灭亡。
由此可知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使人消亡。
注释
畎(quǎn)亩:田间,畎为田间水沟。
版筑:古代筑墙方法,两板相夹填土夯实。
衡于虑:思虑阻塞,衡通"横"。
法家拂(bì)士:守法度的大臣与辅弼贤士。
历史典故:连续列举六位历史人物发迹前的卑微处境,构成排比论证。
修辞手法:"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连用五个使动句式,形成强烈气势。
创作背景
战国中期诸侯兼并加剧,孟子游说各国推行仁政。本文针对统治者沉溺享乐的现象,以历史经验警示治国之道。孟子时年约六十岁,已完成"性善论"体系构建。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先例证后说理,由个人推及国家,最终得出中心论点。
2. 论证方法:归纳法与演绎法结合,历史事例与逻辑推理并重。
3. 语言特色:排比句式增强说服力,动词连用形成节奏张力。
4. 思想价值:首次系统阐述逆境成才理论,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遗产。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孟子以六位圣贤的崛起轨迹为经,以"天将降大任"的锤炼过程为纬,编织出逆境成就人生的深刻哲理。五个"必先"构成的排比句,如重锤敲击心灵,揭示人才成长的残酷法则。文末由个人推及国家,将生物学适者生存规律升华为治国安邦的警世恒言,这种由小见大的说理方式,成为后世论说文的典范。
范文二
文章最动人处在于展现困境中的生命韧性。"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不是简单的身体磨炼,而是对精神意志的淬火过程。孟子敏锐发现,人类认知突破往往发生在"困于心,衡于虑"的临界点,这种对心理机制的洞察,比西方挫折理论早两千余年。结尾"生于忧患"四字,凝聚着对文明存续规律的终极思考。
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畎(quǎn)亩、拂(bì)士、衡于虑、空乏、曾益
文学常识:出自《孟子·告子下》,儒家经典四书之一,战国时期论辩散文
核心论点:个人与国家在忧患中生存发展,在安逸中衰败灭亡
论证逻辑: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类比论证→结论
名句默写: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
(1)举于市:__________
(2)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
答案:
(1)选拔任用
(2)违背阻挠
二、主旨理解
题目:文中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证明杰出人才多从困境中崛起,为后文"天将降大任"的论述提供事实依据,增强说服力。
三、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的深层含义。
答案:由个人修养推及治国之道,指出国家缺乏内政外交的危机意识必然衰亡,体现孟子"内圣外王"的正织思想。
四、比较阅读
题目:比较本文与欧阳修《伶官传序》的忧患意识。
答案:本文强调忧患对成长的积极作用,属发展观;《伶官传序》侧重安逸导致衰亡,属警示观。两者共同构成儒家完整的忧患理论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