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 北美长颈鹿变混血 基因不纯失去保护价值:或成“同事”食物

北美长颈鹿变混血 基因不纯失去保护价值:或成“同事”食物

时间:2025-11-06 06:01:01

人工圈养动物,听起来很不人道,但从长远来看,这也是保护动物的一种方式。

尤其是那些在野外已经处于濒危状态的动物,圈养它们,就像是在储备动物种子。

北美长颈鹿变混血 基因不纯失去保护价值:或成“同事”食物

当野生种群数量严重下降时,人工饲养的动物至少可以野化重新投放大自然,来维持该物种的种群数量,不至于整个物种灭绝。

长颈鹿就是动物保护计划中的一员,人们非常喜欢这种温柔、高大的动物,目前纯野生的大概只有68000只,数量每年还在下降,因此人们也一直在勤勤恳恳饲养并保护它们。

然而,当长颈鹿种类从一变四之后,事情就变得复杂起来,一项研究结果,更是将北美多年圈养长颈鹿的基因价值给否决了。

北美长颈鹿变混血 基因不纯失去保护价值:或成“同事”食物

北美圈养的长颈鹿一直在跨种繁殖

过去,科学家认为长颈鹿是一科一属单一种——哺乳纲偶蹄目长颈鹿科长颈鹿属长颈鹿种。

长颈鹿种下包括9个亚种,我们看到那些有不同花纹的长颈鹿,就属于不同亚种。

北美长颈鹿变混血 基因不纯失去保护价值:或成“同事”食物

但根据最新的长颈鹿基因检测来看,长颈鹿属下应该划分为四个物种(2025年8月正式发布),分别是:

北方长颈鹿(Giraffa camelopardalis):包含4个亚种,科尔多凡长颈鹿、努比亚长颈鹿、西非长颈鹿、罗氏长颈鹿;

南方长颈鹿(Giraffa Giraffa):包含2个亚种,安哥拉长颈鹿和南非长颈鹿;

马赛长颈鹿(Giraffa tippelskirche):包含2个亚种,卢安瓜长颈鹿和马赛长颈鹿;

网纹长颈鹿(Giraffa reticulata):无亚种。

这四个物种的分类,是根据长颈鹿的头骨大小、头的形状、斑点形状、生活环境、基因差异等多方面综合判定的。

科学家还表示,在自然环境中,这四种长颈鹿之间是存在生殖隔离的,这一点也可以说明它们是不同的物种。

北美长颈鹿变混血 基因不纯失去保护价值:或成“同事”食物

那问题就来了,过去当一个物种养,现在突然变为4种了,长期圈养在一起,它们还适合当动物种子吗?

于是,科学家就对北美各地圈养的长颈鹿进行了基因检测,结果发表在2025年10月27日的《遗传学杂志》上。不出所料,高达85%的长颈鹿是混血后代,基因不纯。

检测的长颈鹿总共有52只,只有8只持有单一物种的基因,但也不是全纯的,和对应的野生个体基因匹配度也只有90%,其余的44只都是两种或者三种长颈鹿的混合体。

这意味着,在圈养环境中,长颈鹿跨种繁殖很普遍。

北美长颈鹿变混血 基因不纯失去保护价值:或成“同事”食物

科学家认为,这种情况其实很正常,因为过去所有长颈鹿被认为属于同一物种,很多地方是没有进行隔离饲养的。

再加之人类在其中推波助澜,有时候人类决定动物的姻缘是一拍脑门的想法,没有太关注基因保护。最常听到的就是:这只雌性长颈鹿很可爱,那只雄性很高大,那让它们试试吧!

北美长颈鹿变混血 基因不纯失去保护价值:或成“同事”食物

基因不纯的长颈鹿该何去何从?

作为动物种子,基因已经被污染,就意味着它们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同时也意味着这么多年的长颈鹿圈养努力也是白费了。

现在任何一种长颈鹿若出现灭绝风险,它们都是用不上的。

因此,科学家的建议是:最好是重新引进一批新的野生长颈鹿,隔开重新开始养

但碍于长颈鹿的运输很难,也可以考虑使用科技手段来解决,例如动物中常用的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等。

至于那些已经存在的长颈鹿,只能退出动物种子计划,它们可以用来观赏,当然,也可以当作承接更纯基因胚胎的容器。

北美长颈鹿变混血 基因不纯失去保护价值:或成“同事”食物
马里乌斯分解现场

科学家虽然是这么建议的,但我觉得,现实中这些长颈鹿的余生不会太好。

对于没有基因价值的动物,人类总会因为一些奇怪的原因而放弃它们,这在动物园里经常发生。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长颈鹿马里乌斯,之前生活在丹麦哥本哈根动物园里。

因为没有找到新的去处,运到远处又划不来,加之它的基因和园区里其他长颈鹿重复了,然后它就被安乐死了,而且采用的是电击,为了能将肉分为动物园其他肉食动物。

当时这个行为也是备受争议,但动物园坚称这符合种群基因管理原则。

相关文章: